我刚去看了车展上的铂智7,那个大小,真的是让人有点惊讶。刚把车门打开,能闻到一种淡淡的塑料清新味,但不刺鼻。坐进去,空间对我来说还算宽敞,前排腿一伸就到极限,坐姿也符合我对中大型车的期待。一路试图找出点不同,发现它的内饰比我预想的要有料,是真的用料比凯美瑞还考究(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在想,为什么丰田要用中国的技术造皇冠的纯电车?是不是觉得中国市场太大,必须有点土著血统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不一定准确。)但说到实操,它的尺寸——5.13米长,轴距3.02米——要超越凯美瑞,也比皇冠体面。你试过,随便拉开车门,那个体量感一下就来了,比起我身边的本田、丰田其他电动车都要沉甸甸的。
对比Two款车,我觉得铂智7的差别很直观。比如在细节上,大段溜背设计和皇冠的复刻元素,让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皇冠运动版本。这让我心里刚开始觉得:丰田的中国血统真的开始走出来了吗?它那三角窗、溜背的线条,我一边看,一边在想,下一步如果有个铂智9会不会是个更大更豪的版本,是不是还会借鉴一下尊界的大小,甚至比丰田世纪更有范?可这想法还只是猜测。
这车用的中国技术到底值不值?我好奇问自己。其实我觉得不全是。在生产工艺上,丰田还能保持那种一针一线的严苛,工具车属性依旧,生产线上的每一块零件都印着丰田严谨。你知道的,丰田在供应链上的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像个机械工程师咬牙从零整零件。华为的驱动系统,确实是有点逆天的感觉——我猜它的驱动效率比我们身边的传统新能源车高出不少(这段估算不一定准,但就样本少的感官而言,确实挺牛的)。
你会不会觉得,能让华为和小米同时出现在一台车里,是在打破某种合作难的魔咒?他们的接口、数据传输、系统兼容,那可是个大工程。尤其是用鸿蒙系统和澎湃生态一边调和一边争夺,更像是在玩一场技术你追我跑。这也让我疑惑:为什么一台车要同时用两家巨头的生态?是不是想拼一拼车联网的未来?(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这台车的定位也是一大迷。它很像一辆纯电皇冠,但居然没有皇冠的标志。原因之一,不得不说,皇冠这个IP太冷了,14代之后就找不到核心市场。你身边有朋友买皇冠的吗?我倒是听说产量少得可怜,每个月几辆都算少见多怪。所以,丰田用铂智品牌,是不是想说:别再指望皇冠了,我们有新阵地。但同时也让我好奇:他们真不打算用皇冠牌吗?还是觉得,时代不一样了,IP都得跟着市场节奏跑。
这个车用华为的芯片,小米的生态,卖得掉吗?我一边想,一边觉得,真不容易。你说,买车的人还真会在意这些后台技术?我身边有朋友就觉得:帅就完了,买个电车,能用明年还能用后年就不错了。估算一下,铂智7的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3kWh(样本少,估算不一定准),如果用家里电价每度0.6元,开个百公里,大概花8块钱左右——算得很粗糙了,但意思差不多。
尚未说完,我又想到,这车的价格会不会比我预期的还要低?我之前听销售说,优惠空间还挺大的,是不是丰田想用价格吸引更多普通消费者?这让我想到,合资的电动车,基本上就是拼性价比。日产N7那个爆款,估算出市场空间在15万左右,如果铂智7能逼近这个区间,估计会挺受欢迎。
你知道,很多人在车展上其实都没搞明白一个事——我还想说,但又说不出来。市场上新势力车在打价格战,但这些合资巨头也没有打算拼死拼活,反倒是在慢慢建立新口碑。这纯电皇冠,除了尺寸和配置够有料,我觉得最大的卖点还在于合作的背后。用中国技术,结合丰田的严谨,似乎真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说白了,也挺像新打牌那样,之前都是熟牌,现在换了个新玩法——但究竟能不能拿得住,还得看市场怎么选择。
我真还是好奇,像我这样的普通用户,看完这车会不会觉得挺值得,还是觉得麻烦。毕竟,早些年买车,关注的多是油耗、空间、乘坐感。这样的技术拼拼拼,反而让我觉得有点迷失了。你觉得,技术到啥程度,能影响到你买车的决定?还是说,看个大概,剩下一句哪个颜色好看就满足了?
(这段我还在偷想——或许这车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它能不能在细节上打动人吧。那个手机互联、自动辅助的功能,是否真正贴心?这才是真正的地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