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汽车市场的4月销量榜里,有一个数据炸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这也太不正常了吧”。比亚迪在意大利单月销量1683辆,同比暴涨2852.6%。另外,奇瑞也不遑多让,939辆,同比暴涨2034.1%。这是什么概念?翻了二十多倍,销量直接从小透明变成了市场里一个让人不得不关注的势力。有些人看了直接断言:“中国品牌在欧洲发疯了。”但这种说法其实经不住推敲。别急着下结论,先把这个数据拆开来看看。
先说销量,暴涨是真的暴涨,但基础在哪儿?去年比亚迪在意大利卖了多少车?平均下来一个月不到60辆,这次涨到1683辆,涨幅自然吓人。但你换个角度想,业绩从“几乎不存在”到“刚刚能看得见”,本质上还是在起步阶段。奇瑞也是类似情况,去年一整年它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突破了900辆,乍一看是“指数级增长”,但绝对值依然不大。这种数据看起来炸裂,是因为起点太低。如果放在销量排行榜里,比亚迪和奇瑞的占比依然微乎其微,和意大利市场的头部玩家,比如菲亚特、大众、丰田相比,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
再捋一遍盈利情况。销量涨得猛,营收能不能跟得上?比亚迪虽然是新能源车大户,但它在意大利主推的车型还是价格相对低的紧凑型SUV,比如宋Plus EV。这类车定价比传统豪华品牌低很多,走的是性价比路线。奇瑞更是如此,主打入门级车型,比如瑞虎8、欧萌达,价格卡在10万到20万欧元之间,几乎是市场里的“低价担当”。所以它们的营收规模不可能和大众、丰田这些深耕欧洲市场的大厂比肩。但新能源车的成本在电池和研发上,两个品牌能不能做到盈利?目前还很难。这是“押注未来”的打法,先抢市场份额,再看盈利能力。
再说毛利率和成本结构。比亚迪和奇瑞都属于典型的“重研发”企业,尤其比亚迪,它有自己的电池技术和供应链,研发占比很高。这直接导致毛利被压低。而且在意大利这种传统汽车市场,渠道拓展的成本也很大。得铺网点,得打广告,得搞品牌推广,这些钱都是实打实烧出去的。你看账面利润,肯定难看。是不是亏损?大概率是。是不是行业里独有的现象?也不是。新能源车企普遍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前期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的成本,压得盈利看起来像个笑话。这不是它们不行,而是这个赛道的普遍规律。
拿同行对比一下,传统燃油车企早就完成了技术积累和渠道建设,它们的成本结构更稳定,毛利率也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新能源车企,尤其是中国品牌,做的是“新玩家抢地盘”的生意,前期投入大,看着亏,其实是战略性亏损。比如同样是在意大利市场,特斯拉的销量虽然比比亚迪高,但它也是亏损的。你再看新能源领域的其他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账面压力比比亚迪还大。这是这个行业的特征,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问题。
那中国品牌是在乱花钱吗?这得细拆。比亚迪和奇瑞在意大利主打的是性价比和新能源转型的窗口期。它们利用的是政策红利——欧洲很多国家都在加码新能源车的补贴,这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非常有吸引力。再加上欧洲的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动作稍慢,这就给了中国品牌一个切入点。反过来看,乱花钱的不是它们,而是“没花钱”的传统车企,把市场空出来了。中国品牌是在抓机会,赌的是未来。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危险。中国车企在意大利的销量暴涨,是新能源车的普遍现象,也是市场转型的结果。比亚迪和奇瑞是在烧钱,但烧得有章法。要盯的不是表面上的数据浮动,而是它们接下来怎么走——能不能从“低价竞争”转到“品牌竞争”,能不能在南欧市场站稳脚跟,能不能顺着新能源转型的风口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如果它们能在电动车市场拿下10%以上份额,就不只是吓人了,而是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势力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