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7月燃油车“大降价”,最高降幅50%,豪华车型成重灾区!
捷豹XEL最大降幅50%、奔驰A级直降11.5万、奥迪A6L狂降17.79万,宝马X1、沃尔沃S60、凯迪拉克XT5纷纷让利超11万——这不是某家经销商的清仓甩卖,而是2025年7月全国燃油车市场的集体“跳水”。根据懂车帝发布的最新数据,超过110款燃油车型降价幅度突破25%,豪华品牌和主流合资车几乎全线沦陷。我开着试驾车穿梭在几家4S店之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现在不卖车,就是在烧钱。”这哪是促销?分明是一场燃油车的“保卫战”。
为什么降价?新能源的“渗透率”说了算
先说一个扎心的数据:2025年7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突破58%,批发量占比接近60%。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车,就有将近6辆是新能源。我在试驾一款新款纯电SUV时,销售顾问笑着对我说:“哥,现在连我们店里的行政用车都换成电车了。”这话听着轻松,背后却是燃油车市场被一点点蚕食的残酷现实。
面对新能源在智能化、用车成本、政策扶持上的多重优势,传统燃油车只剩下一个武器——价格。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降价潮。豪华品牌首当其冲,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品牌溢价高,降价空间大,也最需要守住高端市场的“面子”。可一旦开始降价,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谁都不敢停。
豪华品牌“骨折价”:面子还在,里子快没了
榜单前二十,15款都是豪华品牌,这数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捷豹XEL以50%的最大降幅登顶,一辆指导价30万出头的中型车,现在落地可能不到20万。我试驾过老款XEL,底盘调校偏欧系硬朗,转向精准,但车机系统卡顿、内饰塑料感强,后排空间也一般。如今这个价格,它卖的已经不是产品力,而是“豪华”两个字的残值。
再看奔驰A级,降幅46%,优惠11.5万。我曾经在高速上开过一辆二手A级,1.3T发动机跑120码时,发动机嘶吼得像在健身房举铁,车内风噪和路噪明显。但它的内饰——尤其是那块双联屏和64色氛围灯——确实让人一见倾心。现在花20万左右买一台“三叉星徽”,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太大了。可问题是,你买的是奔驰,还是一个会抖的1.3T发动机?
奥迪A6L降价17.79万,奔驰C级优惠14.1万,这些曾经加价都难买的车型,如今“裸奔”卖。我在试驾新款C级时,确实被它的内饰惊艳到:悬浮屏、涡扇出风口、麂皮顶棚,科技感和豪华感拉满。可当我深踩油门,那台1.5T+48V轻混的动力总成,初段响应不错,但后段乏力,高速超车还得靠降挡“吼”出来。豪华的壳,家用的心,这或许是当前豪华品牌最大的矛盾。
合资主力“自残式”降价:为活命,不拼了?
再往下看,威朗、轩逸、思域、途胜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最大降幅也高达36%以上。大众宝来、丰田雷凌、卡罗拉这些“国民神车”,普遍降价3.8万到4万元。我在试驾第十代思域时,它的操控确实灵动,底盘扎实,但隔音差、后排头部空间小的问题依旧存在。如今终端优惠超3.6万,一辆顶配思域落地才15万左右,这价格,已经逼近国产A级轿车的上限了。
最让我唏嘘的是B级车市场。天籁、凯美瑞、雅阁这些曾经加价热销的车型,如今集体降价5万元。我在高速上开过一辆老款天籁,2.0L自吸+CVT的组合,平顺如丝,座椅软得像沙发,但动力弱得像“买菜车”。现在这个价格,你买它是图舒适,还是图“日产大沙发”的情怀?而雅阁,虽然换了1.5T涡轮增压,动力强了,可本田的隔音“传统”还在,胎噪风噪依旧明显。这些车降价,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市场变了——消费者不再为“可靠”和“省油”多付溢价了。
SUV也不放过:途胜、哈弗H6集体“跳水”
SUV市场同样惨烈。途胜、赛图斯、途岳这些主流SUV,最大降幅突破36%。现代途胜我试驾过,1.5T+8AT的动力组合,参数不错,但实际开起来,变速箱换挡逻辑偏保守,低速有轻微顿挫。现在优惠这么大,性价比确实高了,但韩系车的品牌力,能撑住这份性价比吗?
哈弗H6,降幅33%,排名第64。作为常年霸榜的SUV销冠,H6的降价其实最值得玩味。它不靠品牌,不靠动力,靠的是空间大、配置高、维修便宜。我在山路试驾H6时,底盘偏软,过弯侧倾明显,但车内空间确实宽敞,后排跷二郎腿没问题。现在这个价格,它卖的不是驾驶乐趣,而是“实用主义”的胜利。
降价背后的逻辑:是清仓,还是战略转型?
我在和一位4S店经理聊天时,他坦言:“现在卖一辆燃油车,基本不赚钱,甚至亏钱,但总比车子烂在库里强。”这话很现实。这场降价,表面是促销,实则是燃油车在新能源浪潮下的“战略撤退”。
豪华品牌降价,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和品牌存在感;合资品牌降价,是为了清理库存,为后续新能源车型让路;自主品牌燃油车降价,则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问题是,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能持续多久? 当一辆奔驰C级的价格逼近凯美瑞,一辆奥迪A6L的价格接近比亚迪汉,消费者还会为“豪华”买单吗?我在试驾比亚迪汉时,它的静谧性、加速性能、智能化体验,已经全面超越同价位的燃油车。当产品力差距拉大,再多的降价,也只是延缓死亡的时间。
理性消费:降价≠捡便宜,别被“数字游戏”迷惑
各位车友,看到这些“骨折价”,是不是有点心动?我劝你先冷静。降价幅度大,不代表最终成交价就一定划算。很多4S店会先提高指导价,再“优惠”,玩文字游戏。比如某款车原本指导价15万,现价12万,宣传“直降3万”;但另一款车指导价18万,优惠6万,看似“降得更多”,实际落地价可能一样。
而且,买燃油车,要考虑长期持有成本。现在油价虽然稳中有降,但未来难说。新能源车每公里电费几分钱,保养也便宜。我在试驾一款纯电车时,一年下来电费+保养不到2000块,而同级别燃油车,光油费就得1万+。短期省几万,长期多花几万,这笔账得算清楚。
还有保值率问题。我朋友2020年买的某豪华品牌中型SUV,三年后想卖,发现贬值超过50%。而同期的新能源车,像特斯拉、比亚迪,保值率反而在上升。你现在买的“便宜货”,未来可能更“便宜”卖不出去。
未来会怎样?燃油车的“终局”猜想
那么,燃油车会消失吗?我的判断是:不会立刻消失,但会越来越小众。就像现在的胶片相机,依然有人用,但已不是主流。
未来,燃油车可能会集中在几个领域:高性能车(如AMG、M Power)、越野车(如牧马人、普拉多)、以及特定地区的工具车。大部分家用车市场,终将属于新能源。
但这不意味着燃油车一无是处。我试驾过一台老款宝马3系(E90),自然吸气发动机的线性输出、精准的转向、纯粹的驾驶感,是现在很多电车给不了的。燃油车的魅力,在于机械的质感和驾驶的乐趣,可惜,在当下这个追求“快充”“智能座舱”的时代,这种魅力正在被忽略。
写在最后:你会为情怀买单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场史无前例的降价,是燃油车的“回光返照”,还是“断臂求生”?捷豹XEL降50%,奔驰A级降46%,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行业的焦虑与挣扎。
如果你现在想买车,我的建议是:别只看降价幅度,要算总账——购车价、使用成本、保值率、个人需求。如果你追求驾驶乐趣、喜欢机械感,燃油车仍有价值;但如果你看重智能化、低使用成本、政策便利,新能源才是未来。
最后,我想问问各位车友:面对这些“骨折价”的燃油车,你是会趁机入手,还是坚定选择新能源?你心中,还有没有一辆“梦中情车”是非燃油不可的?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一一回复。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