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格局剧变?四十万国产车月销破两万,凭啥?

那天和做汽车媒体的老王喝酒,他盯着手机突然一拍大腿:“卧槽,问界M8这销量是真的假的?!”我凑过去一看,好家伙,六月份SUV销量榜上,一台均价四十多万的国产电车,愣是卖了两万一千多台,紧咬在Model Y、宋Plus和星越L后面,硬生生挤进了前四!老王嘬着牙花子嘀咕:“这消费力,你们钱大风刮来的?”

说实话,Model Y卖四万四千多台咱服气,人家牌子硬产品强,稳坐全年销冠没毛病;星越L作为燃油SUV头牌,两万一千多台的成绩也配得上那句“量大管饱”,全系2.0T油耗高点也认了。最叫我摸不着头脑的是宋Plus纯电版,平台老旧、悬挂还被网友戏称“筷子悬架”,凭啥能和插混对半分、总共卖出两万六千多台?图便宜?讲真,这价位纯电SUV又不是没得选了!

电车格局剧变?四十万国产车月销破两万,凭啥?-有驾

反观这问界M8,三十五万起跳的价格可不含糊。咱仔细盘算盘算:主推四十万那个中配六座版,看着车身超过五米二确实气派实用,日常当大四座,人多时挤两下也能凑合。不过你别急着高兴——21寸大轮毂一选,得加一万块;电动踏板再配上,又掏一万。稍微倒腾一下,落地直奔四十三四万去了。这价格买台理想L9都能稳稳落地,再添点手都能摸上自家顶配问界M9的门槛。哎哟喂,咱摸着良心说,这配置真是顶到头了,连不该有的都给你塞进去,难怪人家敢开这个价。

那问题来了,凭啥这么贵还有这么多人买单?道理其实挺敞亮的。首先,这车的结构和用料就透着一股“实在”劲儿。虽说是M9的“小弟”,底盘从全铝“降级”成了混合材质(前副车架用了钢铝激光焊接,后副车架还是靠谱的铸铝),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配合CDC空悬的底子一点没缩水,甚至还配备了比M9更好的闭式双腔空悬,舒适性反而更优。前后铝合金防撞梁粗壮扎实的程度,也属于甩开同级几条街的水平。动力上更不含糊,和M9同款1.5T增程器,电机功率甚至比老大哥还猛,直接干到533匹马力,零百加速5秒出头,电池也是宁王的大家伙。

电车格局剧变?四十万国产车月销破两万,凭啥?-有驾

当然,真让它拿捏住这帮花四五十万眼都不眨的主儿,还得是华为那套捅破天的智驾系统。车身上下足足二十几个雷达和摄像头,一个顶级的192线激光雷达领头,配上高精度固态雷达、4D毫米波矩阵、高清摄像头密密麻麻围了一圈。说白了,硬件水准几乎和顶级M9打个平手,只是在四周探测的冗余度上稍逊一筹。软件呢?有华为背书,用户体验就像手机系统一样顺滑靠谱。

所以你看,这事儿琢磨琢磨也就通了。问界M8卖爆其实真不玄乎——尺寸是旗舰级别,内饰豪华感不输人,智能驾驶更是站在山头往下看,背后还戳着“华为”这块硬招牌。这些因素一叠加,成熟稳重、追求舒适安稳又舍得花钱的那拨人,不就“咣当”一声被圈得死死的么?这种“一步到位”的产品,切中了中产家庭升级换代的爽点,月销破两万也就不奇怪了。

电车格局剧变?四十万国产车月销破两万,凭啥?-有驾

再看看同价位那几位竞品,像小米那样强调年轻运动的,跟问界这群目标客户几乎没形成正面冲突。市场就这么真实,大家钱包鼓起来,追求也跟着往上升级。便利店一瓶可乐两块钱你不眨眼,星巴克三十块一杯你也认账。消费,从来就是分层的。问界这帮买主,恰恰就是那群乐意为了品质、科技、面子溢价掏大钱的人。至于我和老王搁那儿唉声叹气消费降级?说白了,可能咱只是没站对风口罢了。看着满街溜达的问界M8,还是那句话:中年人一出手,是真不跟你含糊啊。

电车格局剧变?四十万国产车月销破两万,凭啥?-有驾
#AIGC热点大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