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聊一款车,它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那就是丰田皇冠。
提起皇冠,很多上了点年纪的朋友脑海里浮现的,可能还是十几年前那款方正、大气,车头立着个小皇冠标志的豪华轿车。
那时候,这车可不是一般人能开的,它代表着一种低调的实力和身份,是很多老板和成功人士的座驾,气场上一点不输给当时的奥迪A6。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有着光辉历史的车型,在以进口身份回归中国市场后,销量却惨淡得让人不敢相信。
根据最新的数据,今年6月份,全新的丰田皇冠在整个中国市场,仅仅卖出去了105台。
这个数字,说实话,放在今天这个庞大的汽车市场里,几乎就跟没卖一样。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曾经的王者,怎么就没人要了呢?
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仔细琢 rêves,原因并不复杂,主要就出在了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消费者来说,都挺致命的。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了它的样子上。
汽车这个东西,跟人一样,第一印象很重要,长得好不好看,顺不顺眼,直接决定了很多人会不会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它的内在。
而新款皇冠的外形,可以说跟我们印象里的那个皇冠,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丰田这次的设计,想走一条创新的路,搞了个所谓的“跨界”风格。
什么意思呢?
就是它既不像传统的轿车那么低趴,又不像SUV那么高大,车身被抬高了,造型又很修长,配上一个大溜背。
丰田可能是想通过这种设计,把轿车的舒适和SUV的通过性结合起来,吸引更年轻的消费者。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不伦不类的造型,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非常低。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对老皇冠有感情的中年消费者,他心目中的皇冠是沉稳、庄重、大气的。
当他走到4S店,看到这台新皇冠时,他会怎么想?
这个巨大的、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前脸格栅,这个高高在上的车身姿态,还有那个为了追求运动感而设计的溜背,这一切都跟他记忆里的“皇冠”形象格格不入。
他会觉得,这已经不是他认识的那个车了,那份情怀也就无处安放了。
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会买这台车吗?
可能性也不大。
年轻人喜欢的是什么?
是科技感、是未来感,是智能化的体验。
他们会去看特斯拉,会去看蔚来、理想、小鹏、极氪这些国产品牌。
这些新势力的车,设计上更大胆、更前卫,车里面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玩得比丰田溜多了。
相比之下,新皇冠虽然也想表现出年轻化,但骨子里还是透着一股传统车企的保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两头不讨好。
所以说,这第一步,在外观设计和定位上,新皇冠就走偏了,它既丢掉了自己最宝贵的历史传承和品牌形象,又没能真正抓住新时代消费者的心。
其次,就是价格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比外观更现实,更要命。
咱们老百姓买车,尤其是买几十万的车,那都是要精打细算的。
新皇冠的定价是多少呢?
它目前在国内卖两个版本,都是2.5升的油电混合动力。
低配那款,裸车价就要29.9万,算上购置税、保险这些,全部办下来差不多要33万了。
高配那款,裸车价34.9万,办下来奔着38、39万去了,要是再加点选装配置,超过40万也是轻轻松松。
现在问题来了,手握三十多万、甚至四十万的预算,在中国市场上能买到什么样的车?
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您追求品牌和面子,这个价位完全可以买到BBA,也就是奔驰、宝马、奥迪的主力车型了。
比如奥迪A6L、宝马5系的入门款,优惠之后的价格跟新皇冠高度重叠。
开一台宝马5系出门,和开一台新皇冠出门,在大多数人的社交认知里,哪个更有面子?
答案不言而喻。
退一步说,就算不买BBA,还有凯迪拉克、沃尔沃这些二线豪华品牌,它们的旗舰轿车尺寸更大,动力更强,优惠力度也更大,性价比非常突出。
如果您的思想更前卫,想尝试新能源车,那选择就更多了。
三十多万的预算,您可以买到理想L7,全家出行,车里有大电视、有冰箱,座椅像大沙发一样舒服。
您也可以买到蔚来ET5,享受换电带来的便利和无微不至的服务。
还可以看看极氪001,那帅气的猎装造型和强悍的加速性能,都是新皇冠给不了的。
这些我们国家自己造的新能源车,不仅在设计、性能、智能化体验上全面超越了新皇冠,而且它们所代表的那种新潮、科技的形象,也更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心理。
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新皇冠拿什么去跟它们比呢?
就凭那个曾经响亮但如今形象模糊的“皇冠”标吗?
显然是不够的。
丰田还是用老眼光看待中国市场,高估了自己品牌的情怀价值,也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理性和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
当然,我们平心而论,新皇冠这台车也不是一无是处。
它的配置其实给得挺足,像全速自适应巡航、L2级别的辅助驾驶、360度全景影像、座椅通风加热、抬头显示这些舒服又实用的功能,很多都是全系标配,比起同价位入门级的BBA车型要厚道不少。
它那套2.5升的混动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省油,动力虽然谈不上强劲,百公里加速8.6秒,但日常开起来平顺又安静,作为家用车来说是合格的。
内饰用料也还不错,皮质和软性材料用得很多。
但问题就在于,这些优点,并不足以支撑起它那个高高在上的价格。
它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设计、品牌形象还是动力性能,都已经无法在这个价位立足了。
消费者是聪明的,钱花在哪里,心里都有一杆秤。
当一台车的外形不被认可,价格又严重脱离了它的实际价值时,销量低迷,也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