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关于德国汽车和咱们中国新出来的电动车。
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疙瘩:德国,那可是造车的老祖宗,什么奔驰、宝马、大众,哪个名字不是响当当的?
他们造的车,以前在咱们心里那就是“高级”和“质量好”的代名词。
可现在,怎么感觉风向变了呢?
特别是小米SU7一出来,配置拉得满满的,价格却挺亲民,大家就更纳闷了,德国那么强的工业基础,怎么就好像拿不出一款能跟它正面较量的车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变化,那就是现在咱们评价一辆“好车”的标准,跟以前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说一辆车好,看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
德国人在这方面是绝顶高手,他们能把发动机里的零件做得比头发丝还细,严丝合缝,动力强劲又平顺,开起来那感觉,我们叫“德味儿”,是一种扎实的机械美感。
底盘调校也是一绝,跑起山路来稳稳当当,过弯有信心。
可以说,在那个燃油车的时代,德国车就是靠着这一身炉火纯青的“肌肉”和“骨骼”征服了全世界。
但是,现在是电动车时代了。
电动车这东西,它更像是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大号智能手机。
它的核心,不再是那个轰隆作响的发动机,而是控制全车所有功能的软件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车机”和“智能驾驶”。
这就好比以前比的是谁的力气大、身体壮,现在比的是谁的脑子更聪明、反应更快。
德国汽车工业恰恰就在这个“换脑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麻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众汽车,他们为了追上时代,花了一百多亿欧元专门搞软件,结果呢?
他们自己推出的ID系列电动车,那个中控大屏幕,用过的车主没几个不吐槽的。
反应慢、死机、黑屏,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体验感甚至还不如几年前的安卓手机。
最后实在没办法,大众这位汽车界的“老大哥”,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找到咱们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花了差不多五十亿人民币,买人家的技术平台来给自己“续命”。
这事儿就说明,德国人虽然能把机械玩到极致,但在写代码、搞软件这方面,他们确实是落后了一大截。
其次,咱们得看看造车需要什么“原料”。
电动车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
是电池。
这玩意儿就相当于电动车的“油箱”和“心脏”,决定了车能跑多远,性能怎么样。
可尴尬的是,德国本土的电池产业非常薄弱,他们需要的电池,十块里有七块都得从咱们中国或者韩国进口。
你看小米SU7,用的是宁德时代最新的电池,续航一下子就能做到八百公里。
而德国人自己的电池工厂,很多还停留在规划图纸上,等他们建好投产,咱们的技术可能又更新换代了。
这就叫被人卡住了脖子。
除了电池,整个产业链都在发生巨变。
以前给奔驰宝马供应发动机零件、变速箱齿轮的那些德国百年老店,现在日子非常难过。
因为电动车压根用不上那些复杂的东西了,他们的生产线一夜之间就可能变成一堆废铁。
2024年上半年,德国就有二十多家我们熟知的大型汽车配件厂宣布破产或者大规模裁员。
工人们没了饭碗,只能上街抗议。
这种从根基上传来的动摇,才是最致命的。
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和“思维”的问题。
德国的汽车公司里,大部分都是顶尖的机械工程师,他们一辈子都在研究怎么让齿轮咬合得更紧密,怎么让钢板冲压得更完美。
你现在让他们去琢磨怎么让一个APP在车机上运行得更流畅,怎么设计一个让年轻人喜欢的用户界面,这确实有点难为他们了。
这就好比让一个顶级的粤菜大厨,立马去做最地道的川菜,虽然都是做饭,但思路和手法完全是两码事。
而小米这样的公司呢?
他们本身就是搞电子产品和软件起家的,团队里一大半都是程序员。
所以他们造车,思路就是“先做个好用的智能设备,再给它安上轮子”。
他们能很自然地把手机上的各种应用搬到车里,让你在车里也能像玩手机一样方便,可以唱歌、开会、控制家里的电器。
这种体验上的领先,是传统车企短时间内很难模仿的。
市场的环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咱们中国的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体会。
车企之间恨不得天天都在“打架”,今天你降价,明天我就出新款,配置一个比一个高,技术迭代速度快得惊人。
小米的工厂里,几百台机器人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工,几十秒就能组装好一台车。
这种效率和紧迫感,逼着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拼命往前跑。
而在欧洲,市场相对要平缓得多,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也没那么高,很多人还沉浸在“真皮座椅比中控大屏更显档次”的传统观念里。
德国车企没有感受到这种生死存亡的压力,自然也就缺少了快速变革的动力。
他们依然习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去研发一款新车,可等他们慢悠悠地把产品推向市场时,咱们这边可能已经更新了好几代了。
这就好比人家在跑百米冲刺,你还在悠闲地散步,差距自然就越拉越大了。
所以,当德国政府取消了电动车补贴之后,他们的本土电动车销量立刻就大幅下滑,这也说明了,在没有价格优惠的情况下,他们的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