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的大新闻,估计就是理想汽车了。
很多人都觉得有点看不懂,前几年还风光无限,被大家叫做“新势力销冠”,怎么好像一下子就不行了?
过去提到给家里买辆大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理想的L系列,那“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口号喊得响当当。
可现在再看销量榜,理想已经从第一的位置掉到了第五,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事。
咱们先看看到底有多严重。
文章里提到了一个未来的数据,说理想在2025年8月份的交付量只有两万八千多辆,和去年同期相比,直接少了四成。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去年这个时候能卖10辆车,现在只能卖出去6辆了。
而且,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别人都在进步。
你看人家蔚来、零跑,销量增长都超过了50%,小米汽车更是每个月稳稳当当卖三万辆以上。
这么一对比,理想的成绩就显得特别扎眼了。
以前是别人追着理想跑,现在是理想看着别人的背影,这滋味肯定不好受。
那么,好端端的一艘大船,怎么说漏水就漏水了呢?
第一个大问题,就出在了方向上,步子迈得太大了,有点操之过急。
理想汽车是怎么火起来的?
靠的是增程式电动车。
这个东西特别符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
很多人家里没法装充电桩,或者担心过年过节跑长途,纯电车开到一半没电了怎么办。
理想的增程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城里开,就用电,省钱又安静;要出远门了,就烧油,跟普通油车一样方便,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再加上车内空间巨大,坐着舒服,各种配置给得足,一下子就抓住了家庭用户的心。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理想就等于最懂中国家庭的增程车。
可问题就出在这,当了“增程王”之后,理想看着纯电动车市场那么火热,心里也痒痒了。
于是,他们把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都投到了纯电车型的研发上,推出了像MEGA和i8这样的新车。
理想的想法可能是,我增程车做得这么成功,纯电车肯定也能手到擒来。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消费者认不认?
这就好比一家靠卖招牌牛肉面火了三十年的老店,突然有一天老板宣布,我们以后不卖面了,改卖顶级的法国菜。
老顾客们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我就是来吃你这口面的,你现在给我上这个?
而那些真正喜欢吃法国菜的客人,心里也会打个问号,你一个做面的,能做好法国菜吗?
理想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它的老用户,就是冲着增程来的,对纯电车不感冒。
而纯电车市场里的消费者,已经有了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成熟的选择,为什么要买你这个“新手”?
特别是那个MEGA,外观设计引起了那么大的争议,不只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它让很多人觉得,理想不再是那个稳重、踏实的家庭伙伴了,变得有点让人看不懂。
结果就是,老家的增程车市场,因为没及时更新产品,被问界M9、零跑C11这些对手抢走了不少客户;而信心满满去开拓的纯电新市场,又没能打开局面。
两头都想抓,结果两头都没抓牢。
接着,第二个问题也暴露了,那就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慢了。
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咱们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得跟手机行业一样,技术一天一个样。
今天这个品牌发布了800伏高压快充,充电跟加油一样快;明天那个品牌推出了能覆盖全国的城市自动驾驶,比老司机开得都稳。
消费者早就被这些新技术惯坏了,买车的时候都会仔细比较。
你再看理想的旗舰车型L9,上市好几年了,都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换代,底盘、智能化系统还是几年前的底子。
这在以前可能不是大问题,因为当时理想的优势太明显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对手们都学聪明了。
问界M9背后有华为的整套技术支持,智能化水平非常高;零跑C11的增程版,价格比理想便宜不少,但配置一点也不差。
当你的长处别人都已经学会,甚至做得更好、更便宜的时候,你那条所谓的“护城河”也就不存在了。
消费者是很现实的,同样是花三四十万,谁不想买个技术更新、配置更高的车呢?
所以很多人就开始观望,或者干脆就选择了别的品牌。
当然,公司内部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
去年理想进行了一次规模不小的裁员,还对销售部门进行了大的调整。
这种变动对公司的影响是很大的。
你想想,那些在一线卖车的销售人员,他们是最了解客户需求的人,也是公司的“战斗部队”。
你把这个“部队”的阵型打乱了,大家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肯定会受影响,最终就会反映到销量上。
虽然公司后来也做了一些比如捐款救灾的好事,希望能挽回一些公众形象,但负面影响一旦形成,想要消除,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现在,所有的希望和压力都集中在了一款即将上市的新车——i6身上。
这辆车对于理想来说,真的是背水一战,许胜不许败。
按照公司的目标,i6上市后必须迅速把销量冲上去,不然全年的销售任务就彻底没戏了。
但i6的处境非常艰难,可以说是左右为难。
你看,如果i6定价高了,那它就要直接面对特斯拉Model Y这样不断降价的“价格屠夫”,还有蔚来旗下乐道品牌这种已经月销过万的强大对手,消费者凭什么要选你这个新来的?
可如果定价低了呢?
那理想自己的L系列车型怎么办?
比如L7的车主肯定会不高兴:“我刚花更多的钱买了L7,你现在出个更便宜的i6,很多地方都差不多,这不是让我当冤大头吗?”这种自己跟自己打架的局面,是最消耗品牌信誉的。
所以,李想之前一直强调的要保持“高毛利”,在现在这种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说到底,理想这次遇到的不是一个小坎,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挑战。
李想自己也公开反思,说“欲望超越了价值”,这句话说得非常深刻。
理想当初为什么能成功?
就是因为它真正搞懂了中国家庭需要什么样的车,它满足了人们对于空间、舒适和便利性的核心需求,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但是当企业做大了,就容易被更大的目标、更华丽的概念所吸引,比如一定要去做纯电,一定要去冲击更高的市场,反而忘了自己最开始是为什么出发的。
技术当然重要,比如理想接下来要推出的智能驾驶大模型、要建成的几千座超充站,这些都是硬实力。
但这些技术如果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不能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那它们就只是一堆冰冷的宣传数据。
理想现在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重新找回那份初心,回到用户身边,踏踏实实地去思考,今天的中国家庭,到底还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