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到技术,吉利聚焦资源,加速一体化。
文丨司雯雯
编辑丨龚方毅
2014 年,吉利决定取消 3 个子品牌、集中销售资源,合力抓紧中国消费者的旺盛需求。这一次,吉利希望用相似策略应对不同的问题:当汽车市场需求减少、销量愈发向头部集中时,作为一家有近 10 个乘用车品牌的大汽车集团如何避免内耗。
5 月 7 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吉利汽车”)披露,计划收购极氪科技已发行的全部股份,按交易价格换算约 65 亿美元。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从纽交所退市。除路特斯、沃尔沃和极星等少数品牌外,吉利所有乘用车品牌将统一归入吉利汽车。
这是吉利乘用车体系目前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一些极氪科技的员工感到突然,极氪在纽交所上市刚刚一年,他们看到公司公告时才得知消息。十年的多品牌扩张策略后,吉利开始重新推进一体化、回归 “一个吉利”。
相比横跨两家公司、两班管理层,在同一家公司内管理吉利银河、极氪、领克的产品定位变得更直接。不过,整合更长期的目的之一是打通供应链。此前,每个品牌各自组织技术研发、采购供应,去年 9 月《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控股做了多项整合以减少重复投入、技术共享,比如将极氪的辅助驾驶系统开放给吉利汽车品牌。合并后,吉利和极氪、领克将共享更多技术、资源,同时降低间接成本。
吉利今年 1 月宣布,吉利乘用车板块会在整车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领域深度协同。这种结构类似于建立技术中台、供应不同品牌。
其中,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已经基本整合。电池业务是吉利体系目前战略整合中最复杂、链条最长的一次。4 月 23 日,吉利控股集团公布新成立名为 “吉曜通行” 的电池产业集团。
不同于吉利体系内部的资源统筹,吉利此前有金砖、神盾短刀两个电池品牌,分别主供极氪科技集团和吉利汽车集团,分别由极电、耀宁等公司生产。其中,耀宁虽然脱胎吉利,但与其并没有直接股权关系。此外,吉利还与宁德时代和欣旺达分别建有合资公司。
吉利通过股权收购重新整合电池相关研发、制造资源。包括相关子公司、吉利没有参股或控股的电池企业以及电池相关的合资公司在内,电池业务将平台化,统一研发、采购、制造等。神盾短刀电池和金砖电池会整合为 “金砖电芯 “,一共有超级快充版(适配 800V 以上高压架构)、高能量密度版(针对 400V 架构)和超级混动版(包括 400V-800V 架构)三种版本,主要做磷酸铁锂短刀电池,目前会主要用在极氪等高端车型和吉利品牌的重要、战略性车型上。
另据财联社援引吉利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作为吉利体系内部的电池公司,双方会通过垂直整合降低电芯成本。未来两年内,吉曜通行在吉利的供货比例会增加到 30%。吉利还会向外开放,继续和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供应商长期合作。
吉利一方面希望通过垂直整合、技术共享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一方面也接受零部件公司在合适时间向外供货。这是已经被比亚迪验证过的打法。
题图来源:吉利控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