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真的分不清是在看现实,还是在看一个精心策划的剧本。威马汽车,“复活”了?不怕你笑话,当年风头盖过好几个自主品牌的新势力车厂,现在靠一纸公告就“重生”?说实话,很多人都在想——这又是哪路神仙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的?这盘棋,到底谁是真正的棋手?
先问个问题:如果是一家家底都快掏光了的公司,现在剩着一堆债、几座停转的工厂和一批四散的老员工,换几个投资人进来,就能死灰复燃吗?说实话,汽车圈不像互联网,有时候一波操作真的能把段视频、场秀火起来。汽车这玩意讲究链条长,钱多,决策慢——你光有梦想,不解决实事,真不顶啥用。
现在这个“新东家翔飞”,听着有点来头。立马首秀,一套组合拳先打给了供应商。从“白皮书”来看,方案算是很有诚意,欠款不超15万的一次性全还,超了的也给个能看的分红办法。你要说供应商们能不“心动”吧,那倒也不至于,但轮到真金白银砸进生产线了,到底谁能率先下场,谁又还会观望?毕竟,如今的市场消息,水比车还深,谁都得留个心眼。
外面说要先复活EX5和E.5,先把几年前的存量老铁“再祭一次天”。你说香不香?别忘了,这两款车可是好多新势力都懒得提及的“上一代”产品,别说硬刚新势力的爆款了,连直播间里盲订卖几千台都费劲。为什么不是全新平台、直接推新品?很简单——没钱,没时间,只能先捡老本行的活干。然后,还有个远大目标,一年1万辆、再冲2万辆、两年10万辆、再憋4000万、最后冲百亿市值、做行业新标杆。这放在五年前,媒体都得叹气:哥们,把科幻小说关小点声。
其实这样设想也不怪人家,毕竟人要有梦想,万一实现呢?但大家也得问一句:10款新车真的能翻盘吗?有意思的是,这10款新车一半是真计划,一半是谢幕泡影。汽车跟手机不同,不是说上生产线就能批量上市。再说了,不找外援,不掏真金白银砸技术和品牌,单靠“拼命三郎”式的拼市场,能撑住哪些月?
再深入一点,新东家翔飞背后的关系链,相当有故事。懂点汽车圈的都知道“宝能”,这家前几年也是光芒万丈,从南到北买买买,汽车、地产、金融遍布江湖,如今却被一大堆债务压得抬不起头。据披露,三大板块500多亿借款等着填坑,核心人物姚振华还被限高消费。你说这样一套“资金僵尸舞”,会给威马多少活水?就问你信不信——一个现金紧张的老大,能让新威马成金凤凰?
再说供应链,这两年,能活下来并不是因为情怀,而是因为大家有钱赚。威马欠的钱,有些供应商两年前哭着喊着都要跳楼讨账,如今你给个“分红信托”方案,人家愿不愿意买账?别的不说,汽车供应链对现金流要求极高,拖一天就是成本,同步的上下游如果不跟进,你给得再多明天也没人有兴趣陪你下棋。
再看看新产品规划,野心倒的确有。AI、辅助驾驶、智慧出行都写进目标里,但你得关注一个核心现实:威马原来的技术路线只停留在2020年之前,这几年智能化、网联化飞速发展,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L2+、L3方案早就成了新赛道。五年前的拳法,能打得过现在的拳手?更别说比亚迪、特斯拉、理想、蔚来这帮新老对手还在不断升级换代,早就不是关起门“自己过家家”了。
当然,有人会问:“品牌还能救回来吗?”我心里想,难。威马沉寂这两年,消费者基本忘光了你是谁,服务网络瘫痪,经销商“团灭”式萎缩,APP、官网死机。现在打电话可能连售后都找不着,用户转粉都成谜。对一个汽车品牌来说,信任比产品还难重建。你可以想象一下,花二三十万买辆新威马,朋友第一反应是:“你不怕售后吗?”要想彻底“翻红”,必须重做口碑和体验,这比做新车还难,尤其是眼下竞争已白热化。
问到企业战略,很多朋友只看表面,觉得招新东家、补供应商合同、画大饼计划就算结束。其实汽车行业的残酷在于——你一旦掉队,连喘息的空间都没有。最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市场早把你忘了。威马两年没声音,别说用户,连供应链都开始为新势力、传统主机厂打工,你这块蛋糕早被分掉。
当然,大家也不能否认偶尔会有奇迹。市场变动太快,有钱人只要下血本、不怕赔,就不是不能做“逆风翻盘”。但回头看看,威马上次“起飞”靠的是贴地气、性价比,这招现在还有用吗?对市场,对供应商,对投资人来说,新能源品牌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哪怕“复活”成功,谁又敢压上全部身家?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说看热闹不嫌事大,但我倒想问一句,行业到底缺不缺新的威马?新玩家多了,好事,但不能只看表象。这就像一次集体翻身仗,你得有真武器,光喊口号不行。投资方要真“输血”,产品要真升级,供应链要铁了心合作,经销商网络要从零搭建,甚至为用户负责,才有可能赢一把。
说到底,对汽车企业来说,没有奇迹,只有因果。品牌靠技术和产品、用户体验一步步砸出来,烧钱烧出来。从威马的教训,到“复活”之路,不变的是,你输了钱、输了口碑、丢了信任,再多资金、再精致计划都未必能让你原地满血。这条路,谁走谁知道。
现在威马重回聚光灯下,看似机会很大,其实压力如山。都说风口过了,谁还能逆风翻盘?未来,大概率还要摔几个更狠的跟头,把钢筋水泥的现实当作闹剧扭一遍,才知道,这个市场,从不给情怀多余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新能源故事永远不缺主角,但能活下来的,只有极少数。你可以羡慕那些搏命突击重生的勇气,但更要明白,复活本身不是目的,赢得认可才是本事。所以,别信什么神话,真希望威马的“复活”,不只是换个人写的剧本,而是把失去的尊重一点点赚回来。至于会不会成功,那就用时间来回答吧——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信大饼,只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才是硬道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