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还沉浸在假期余温中时,造车新势力已悄然打响了4月销量争夺战。零跑汽车以超4万辆的交付成绩强势登顶,不仅将“蔚小理”格局改写为“零小理”,更以近乎“价格屠夫”的姿态,在红海市场中撕开一道缺口。这场逆袭背后,究竟是技术厚积薄发,还是极致性价比的胜利?
一、零跑B10“搅局”:10万级市场的降维打击
零跑B10的爆红,堪称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事件。这款定价9.98万-12.98万元的紧凑型SUV,凭借“加量不加价”的策略,在4月单周即斩获超万辆订单。其杀伤力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在于配置的“越级堆料”:全系标配510km起步的纯电续航、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甚至11.98万元的激光雷达版直接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相比之下,比亚迪元PLUS、宋PRO DM-i等同级竞品的配置诚意略显不足。零跑B10的打法,精准击中了预算有限但追求科技感的用户痛点——用A级车的价格,提供B级车的体验。
二、零跑的“三板斧”:自研、性价比、渠道革新
零跑的崛起并非偶然。其一,全域自研能力构建了技术护城河。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零跑将核心产业链掌握在手中,成本控制能力远超依赖供应链的新势力。其二,性价比标签深入人心。无论是B10的“入门即高配”,还是C11增程版下探至15万元内,零跑始终以“油电同价”逻辑打破市场认知。其三,直营+代理模式平衡成本与效率。相比传统4S店的重资产模式,零跑轻量化的销售网络降低了终端溢价,而线上直销又保证了价格透明。这三重优势叠加,让零跑在存量市场中挤出了一条新路。
三、“蔚小理”洗牌:盈利与规模的生死悖论
当零跑以量取胜时,理想汽车却走出另一条路径。凭借L系列车型(L6-L9)精准锚定家庭用户,理想以24.98万-39.98万元的定价区间实现高毛利,成为新势力中唯一稳定盈利的企业。其核心逻辑是“少款爆款”策略:用更少的车型摊薄研发成本,同时通过增程式技术规避补能焦虑。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隐患——随着华为问界、小米SU7等对手切入相同赛道,理想的市场红利能否持续存疑。
蔚来的困境则更具代表性。4月销量虽回升至1.6万辆(不含乐道),但仍未突破2万门槛。过高的品牌溢价(ES6起售价超30万元)、换代周期中的消费观望情绪,加之乐道子品牌尚未打开局面,让蔚来陷入“高服务低成本”的尴尬平衡。其换电模式虽是差异化优势,但在价格敏感的大众市场,仍需找到更普适的落地场景。
四、新势力淘汰赛加速:活下去比活得好更重要
当前新能源赛道已进入残酷淘汰赛。零跑的逆袭证明,性价比仍是撬动市场的核心杠杆,但低价策略同样暗藏风险——毛利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零跑毛利率仅1.6%),一旦规模增长放缓,盈利压力将骤增。相比之下,理想以利润换生存的策略更稳健,而蔚来则需在高端化与大众化之间找到支点。对于消费者而言,新势力格局的变幻既带来选择红利,也暗藏品牌存续的不确定性。毕竟,今天的销量冠军,或许明天就会陷入困境。
结语
零跑的登顶,是新能源市场从“技术崇拜”转向“实用主义”的缩影。当“价格战”演变为“价值战”,新势力们必须在规模效应、技术壁垒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微妙平衡。而对于消费者,这场竞争既是利好,也是警示——在追逐性价比的同时,亦需关注企业可持续性。毕竟,没人愿意买到“下一个威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