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车企销量逐渐回暖汽车行业迎来金九银十销售旺季的持续影响,但各大车企完成年度目标的压力依旧存在
说实话,这个行业走到今天,竞争压力还真挺大的。去年这个时间,我还记得那会儿,大家都吓得不敢乐观,市场明显降温。可到了九月份,一天比一天热闹。数据显示,9月份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多了个10%左右,像比亚迪、吉利都挺给力的。这让我开始想,难不成行业又要迎来个金九银十的高潮?
我跟几个行业的朋友聊过。有的说,这是因为车企开始大促,年底冲刺;有的则觉得,可能是消费者的刚需本身没变,只是市场被点燃了。汽车市场真是一点就着,别看数字很大,背后其实有很多细节值得深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比亚迪去年这个时候销量大约是240万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超330万。这意味着虽然调低了2025年的年度目标,但按这个速度,算下来今年完成目标没啥问题。有人会说,比亚迪的策略就是这样,既敢降价又不断推新车。调低目标也是单纯的个战略调整——不要所有的压力都堆在自己身上,留点余地。
这个还差多少怎么说呢?我估算,比亚迪不到两千万的目标可能挺难完成,但至少今年能超出预期不少。连续两、三个月都在创新爆款,冲击市场的也刺激了供应链。供应链就像一条大河,水位高了,整条链条都欢快地运转。比亚迪在电池供应方面就没少闹心,但他们的合作伙伴调配能力还不错,不然也不会一直稳得住。
然后,我又看了下上汽集团。发布的销量数据差不多,但我心里是有个疑问的。这集团旗下的品牌像上汽大众,还能保持一定增长么?去年那个时候,刚换了新平台,价格偏高,性价比似乎没那么有吸引力。虽然销量不错,但日子也不好过。我认识个大众4S店的销售,他说:如今卖车主要靠促销和优惠,利润空间不大。话虽这么说,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奇瑞这边有点意思。它旗下几条线都还不错,比如奇瑞、捷途、iCAR,可星途扛不住了。居然同比掉了15%,我还真没想到。奇瑞就是个典型例子,战略还算清晰,但遇到某些细节变化的冲击,比如市场偏好变了,新能源这个赛道新人太多。奇瑞拼的还是品牌切换和创新,但一旦差一点点,市场就拉开大的距离。
我刚才还特意查了长城汽车。哈弗和坦克的表现都在微调。哈弗刚出来的H6就压力大,用户评论里,操控还行,但配置比起竞争对手差点意思还是不少。有时候我就想,这行业怎么做到的?那么多车型,偏偏差不多的配置就卡住了,如果能多点真材实料,销量会不会更上一个台阶?长城一直在追求高性价比,不得不说,成本控制和研发投入平衡得还算不错。
提到新势力,我还是忍不住笑。零跑和小鹏,做到了真正的性价比,配置高、价格低,能吸引一大批新用户。我随手翻了下相册,看到零跑推出的T03和T07,价格比大众的紧凑型还低,但配置却跟上了百年老店。这真让我觉得,智造能力提升的速度快得惊人——也可能是他们在供应链上更早布局,材料采购更灵活,成本放得开。
大家可能会想,不是说新势力倒逼传统车企创新?有道理,但很多传统车企也在赶进度。吉利的银河系列和领克都挺扎实,售价和配置都在拉近与合资的差距。吉利今年的销售增幅45.7%,我觉得这还算合理吧,毕竟他们有星耀系列和L车型一堆新车撒开了跑。
不过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高端品牌的表现就比较飘忽。阿维塔那会儿还挺火的,但最近就像踩着刹车似的,没有太大动静。这也挺正常的。高端牌子除了技术还要画面感、圈粉能力,光靠车的性能不够,还得靠品牌气质。这一块,很多车企都还在摸索。
嗯,说到这里,我还想到北汽的极狐,有个朋友说,极狐T1刚出来就带火了流量。对呀,新能源车的流量转化率最近是真的不错,像极狐、岚图,天天出新闻,虽然销量还没赶上主流,但趋势明显。长安虽说表现得平平,但也在试图突破。深蓝汽车在这块表现不错,持续增长的背后,就是用心做事。
汽车行业的天花板在哪儿?大概还得等到关键技术爆发点,或者某款超级爆款,把市场一次性带高。现在看,宝骏、奇瑞这些纯国产品牌的崛起,说明消费者的心已经开始接受国产车这件事了。那你们觉得,未来的车会长成什么样?我个人觉得,可能还得看这个行业怎么调配供应链,怎么急刹和加速。
最后那个问题吧——你们觉得,百公里成本能控制到多少?我推算过,纯电车的电池占一半成本,人工和材料再加点,或许能拉到三四块钱一公里的水平,都不算太高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汽车变化挺快,市场更变幻莫测。再也不是几年一变的时代了,谁知道明天就会出现什么黑马?比如说,今年突然火起来的那个SUV,销售一飞冲天,难不成就是那个所谓行业的下一只黑天鹅?还是说只是个短暂的闪光点?
想想就挺有趣的。
— 你们觉得,车企的压力还会持续多久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