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的时候,《华尔街日报》爆料,特斯拉正在以快到令人咋舌的速度,换掉美国工厂里所有的中国零件,打算在一两年之内做到全部清零。
这家曾经大大受益于中国制造的汽车企业,现在却要自己动手拆散那些效率最高的供应链,结果带来的代价就是整个行业的成本要多出5到10个百分点。
到底为什么特斯拉敢耗费巨资自己割断臂膀,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呢?这场“手术”结局又会是谁来承担那份沉重的账单?
特斯拉的悖论生存
特斯拉正上演一出现实版的魔幻剧,左手紧抱中国供应链,右手却毫不犹豫地把它剁开。
就在上海超级工厂,供应链国产化程度超过95%,还创造了55秒就能下线一台车的全球极速纪录,真是厉害了我的哥!
这会儿,在得州和加州的特斯拉工厂里,可是下了狠话,指令一发,就是死命令啊。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得把所有来自中国的零部件都清掉,不能留一丝。
一方面是完美的全球一体化典范,另一方面又是坚决的政治分割。
这样的矛盾表现方式,确实让外头的人看得搞不清楚。
这可不是特斯拉的精神分裂,到底是一场被时代大潮推着走的生死赌局。
其实,背后那股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抵挡,正用压倒性的政治势力在硬生生地改写全球商业运作的底层规则。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不过是个开端,显示出这场供应链大调动的激烈到令人震惊的程度以及其中隐藏的秘密。
今年早些时候,特斯拉就已经停下了审批新中国供应商的脚步,现在还在暗中换掉原有的产品,动作可不小。
通用汽车几乎是在同期行动,要求上千家供应商在2027年前把中国零件全部清除掉。
这阵风吹得又快又猛,明显显示出整个汽车行业的状况。
整个团队一下子从那条跑了几十年的全球化快车道猛然转向一条坎坷不平的“安全第一”小路。
这背后隐藏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
如今这个世界,追求效率和节省成本成了唯一的信条,全球化的黄金时期,似乎的确在飞快地走向尾声。
中国管制的“大棒”
答案其实就藏在一个7500这个数字和一份《通胀削减法案》里面。
IRA法案对买美国本土电动车的消费者,最高能享受到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听起来像个挺吸引人的甜头。
不过,这个诱人的甜头,却被一道极其讲究的“政治正确”套索绑住了。
从2024年起,凡是带有“受关注的外国实体”元素的车辆,都得遵守相关规定。
就是说,由中国制造的电池零件,连一点补贴都别想拿到。
更让人心疼的是, 从2025年开始,限制的范围还会蔓延到那些重要矿产资源。
只要锂、钴、石墨这类命脉材料与中国有关,补贴也就全都取消。
对特斯拉来说,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市场卖的任何一辆车都包含在内。
要是电池或者其他原料的供应链哪个环节跟中国扯上关系,立马就会少掉7500美元的价格优势。
在北美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的今天,这样的价格劣势简直就是自找死路,几乎等于是宣布公司自毁前程。
比方说,IRA法案就像一股拉力,而伴随而来的不断升级的关税大棒,则像是另一股推力,二者合力推动着局势的发展。
让特斯拉的高层们对未来的走向感到满是不确定,好像前路迷雾重重,不太清楚会出现啥样的变数。
在过去三年里,美方一直在提升对中国电动车、电池、芯片的关税,动作不断地增加着。
关税从25%一路攀升到100%,让利润空间被压得紧紧的。
特斯拉的高层私底下说,面对这么变幻无常的关税局势,他们几乎搞不清下一年的成本会怎么样。
最近中国对稀土和石墨的出口管制越发严格,这一措施简直就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局势变得更难应对。
这些重要的原料可是电动车电机的核心所在,完全体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重要地位。
这让全世界的汽车厂商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把整个供应链的生命线都绑在一个国家上,风险实在太大,简直难以承受得了。
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的中断,早就提醒大家要多加注意了。
最近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真正证明了多元化的重要性,这已经不再是选择问题,而是关系到生存。
尽管政策再宏大,最后都得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落实,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实际的难题和苦涩。
在特斯拉的一条装配线上,工程师们通宵达旦,手里拿着新旧两款零件忙个不停。
他们一直在进行反复的兼容性检测。
他们皱着眉头,确认换了供应商之后,车子的性能和安全都不会出差错。
每一点点参数的调整都代表着繁重的任务量。
一个供应商的老板在深夜收到特斯拉的“驱逐通知”,电话那头传来了消息。
他的声音听起来特别累,又带点无助,抱怨着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
在精密模具这个行业里,中国可是拥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优势,优势明显。
硬逼着拆掉,带来的可是真真切切的成本损失。
特斯拉采用的是“近岸外包”策略,在墨西哥新莱昂州的超级工厂就是这场大转移的关键节点。
特斯拉正大力推动中国供应商的发展。
甚至包括那些不是中国公司的供应商,只是在中国建厂的企业,也开始考虑把工厂迁到墨西哥去。
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零件可以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享受免税的优惠,轻松避开关税的限制。
其实这更像是地理上的拆分,并不算是真正的技术断裂。
中国企业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在中国境内制造用来出口到美国的商品”。
这种巧妙的变招,使得供应链的转移变得格外繁琐。
供应商们得架起“中国+1”甚至“中国+N”的一套重复生产线,忙得不亦乐乎。
这等于是要投入大把重复建设,还得应付技术转让的难题,跟新员工磨合的事儿也一波接一波,哪一步都不轻松。
消息人士表示,特斯拉的换人工作已经分了几个步骤,第一阶段非关键零件的替换已经完成了大概30%。
不过,真正棘手的部分,比如电池电芯和电机里的磁铁,还在后头排着队呢。
要实现电机中的高性能稀土磁铁,之前几乎都是靠中国供应的。
现在得从越南之类的地方重新找供应链,价格涨得吓人,性能还得反反复复检测确认。
新铁幕落下
特斯拉的这次行动,可不能说是个孤立的案例,而是一个时代变革的明显标志。
就像一面反映全球化破碎局面的明镜一样。
通用汽车给供应商的要求比特斯拉更为激烈,计划在2027年前让数千家合作伙伴完成相关任务。
得把所有的中国零件都剔除了,这也说明底特律的那些老牌巨头们也在施行类似的战略收缩。
从福特到通用,美国这些车企,现在都得在一个很难的抉择面前苦苦挣扎:到底要“中国的成本”,还是坚持“美国的安全”?
答案逐渐明朗起来,政治的天平上一边是安全的砝码,比起成本的砝码,要重得多。
这种整体的转变,正悄然改写着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形成一个以政治安全为界的全新供应链蓝图。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友岸外包”的策略,也就是把供应链搬到那些政治和军事关系密切的盟友国家去。
打造一个所谓的“安全”闭环,实际上就是在自己设立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让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稳固的防线。
可是,要做到这种安全,花费可是相当大的呀。
业内普遍觉得,这会让整个汽车行业的成本增加大约5%到10%。
这些额外的费用,差不多肯定会转嫁到车的售价上,涨一点是一点。
由每个人买单,把这场“安全化”的变革推向全球的消费者头上。
更关键的影响在于,这或许会放慢全球电动车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更新换代的节奏。
以前呢,全球化引发的激烈比拼,成了推动技术发展的最大推手。
如今呢,政治上的防火墙一建起来,可能会让原本那股热情大打折扣。
一个更可能的未来是,全球将加速分裂为三大相对独立的供应链集群:
未来的可能局势是,北美会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圈,欧洲则会围绕德国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集群,而亚洲方面,尤其以中国为核心,也会发展出自己的供应链网络。
这些圈子里面,供应链会变得更贴近本土和区域,企业也主要在自己地盘上运作。
自主打理,彻底融入本地市场。
特斯拉的“双轨策略”就像提前演练,完美展现了这种新生存方式的真实模样。
这既是令人苦恼的让步,也是一种成长,在这个分裂的世界中,生存下来的一点智慧。
结语
特斯拉的动刀,实际上是全球企业在新格局下面对生存压力的一次痛苦试探,虽然不得不做,但付出的代价可是相当沉重。
未来,可能不会再出现那种横扫全球的冠军了,也许只有在某个区域内称王称霸。效率和安全这两者之间的拉锯战,将成为接下来十年的主要主题。
当政治为商业开辟出新赛道,你觉得还有哪些行业会遇到类似的“双轨”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