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小鹏最近做的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关注了:小鹏进军增程这事儿,现在不仅新SUV要整,连家里的X9和G7都要变成增程版本了。你说这家伙是不是憋大招憋得有点狠?看到小鹏动作那么猛,就有点想问了:到底为啥现在增程成了热门?小鹏这波操作,图个啥?
你仔细想想,前两年谁还天天争纯电、混动、插混,互联网车圈恨不得都给你科普先进动力。可今年回头看,增程一下子变成了香饽饽。以前看见增程大家还嫌弃,说什么“假电车”,现在头部车企一个个都坐不住了。 理想家早就在增程领域给自己立住了脚,从理想One到L系列,靠的是啥?说白了,还是中国消费者那点儿实用主义。纯电出门焦虑,混动觉得技术过时,增程正好处在中间,既保留了纯电的驾驶体验,也能解决续航焦虑,何乐不为?
这回小鹏杀进来,可不像给自己搞个噱头摆摆样子。你看数据摆在面前:1000多台测试车,800天,跨越20国330城,2000万公里,极端气候都撸过遍——有几个造车新势力敢这么整?小鹏的意思其实很明确:咱虽然不是第一个做增程的,但要做就得做狠一点、做标杆。要不然怎么跟理想抢饭碗?人家老理想L系列口碑和销量都在这儿,还今儿升级明儿进化,用户能买你的账吗?所以,这次小鹏就在前面加了一样东西:要突破续航瓶颈,要把增程性能再拔一个台阶。
说到这里,其实大家都知道增程的优点——电机主驱,电感体验顺滑,加油补能,把续航焦虑一刀切。但过去纯电续航总是悲催,刨掉实验室噱头,一到路上掉电 剩下个一两百公里,周末想去远点就怂了。现在小鹏直接堆出来450公里纯电续航,综合拉满1600公里,这等于说日常通勤根本不用碰油箱,想远行也不用担心一半路上掉链子。你问问咱们普通人,买增程图个啥?不就是省心么!一台车能天天当电车用,需要的时候它带发动机兜底,这才是大家的“安全感”嘛。
更扎心的是,小鹏这次还考虑到速度和效率。800V高压平台+5C超快充,什么意思?就是你在外面就算真没电了,来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加满。你想想,原来大家抱怨纯电车充电慢,夏天大汗淋漓等半天,小鹏直接把充电这个环给你砍短,是不是正好补上短板?所以说,这帮工程师们心里其实比谁都跟明镜儿似的,知道用什么打动人。
除了参数,大家可能还关心另外一个问题:到底未来车圈的主战场是啥?会不会到最后,增程也被淘汰,又变成电池说了算?现在看,有这个可能,但这得等技术进一步突破。有消息说2027年左右固态电池要量产,谁都承认那玩意儿如果成熟了——小、轻、能量密度大、充电快、寿命长,到时候纯电续航来个千八百公里不是问题。再强的增程,也是过渡。
但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技术进步是好事,但是千家万户的需求不等于实验室成果,大家要的不是某种动力本身,而是“对自己的生活最友好”的工具。比如咱现在要选择一台车,更看重是每一天用起来顺心顺手。你说远方的电池多牛,能量密度多高,是多少工程师血汗结晶,那都是故事;但谁家不在“今天要不要加油”、“还能不能撑到下个服务区”、“回趟老家要不要找沿路充电桩”这些细节里犹豫?中国市场幅员辽阔,看似已经“充电桩很多”了,可遇上大节假日高速堵车,或者去点偏远地方,心里的焦虑总归消不掉。小鹏这波,你可以理解为设计师们没想着靠术语忽悠谁,就是奔着“让大家出门更省心”来的。
其实,所有动力变革的根本出发点,都离不开四个字:“以人为本”。这几年新能源内卷,参数一波比一波猛,算法永远在天花板之上,但消费者回头想想——省心、省钱、省麻烦,才是真正落到心坎里的需求。所以你看,刚开始大家都追“技术创新”这四个字,后来慢慢落地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小鹏这套新增程版,就是对现实最直白的回应——不光SUV,要啥MPV都有,里程、充电、性能一并提升。
有些人可能说了,这是不是变相抓技术红利再分割理想的蛋糕?我看不见得。中国新能源市场太大了,用户差异化需求太复杂,单一品牌/技术不可能独吞所有市场空间。你想,现在一二线城市刚需上下班、周末短途,纯电跑得开,配个家用充电桩根本没有焦虑。但到了三四线、乡镇农村,充电基础远没建全,若只靠纯电肯定用不住,增程简直是“神器”。而且,油电切换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像小鹏这样既要保证电驱体验、又兼顾极端天气远行,这才是硬实力。老百姓不关心你用啥名字叫“增程”还是“串联式混动”,只问到底好不好开,好不好用,便宜不便宜,值不值得买单。
其实理想和小鹏这两家,走的道路还是有点不一样。理想更愿意做家庭旗舰、全能选手,大五座七座带娃遛狗,大沙发大空间,做“中国家庭最懂你的车”;小鹏属于技术流派,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玩得花,续航什么都追最新。你问我更看好谁?说心里话,谁都不能断言未来的赢家——关键在于企业是不是能解决用户的痛点,把“便利性”和“安全感”做到极致。等到固态电池真落地的时候,新能源市场可能又是一番新局面;但在这个过渡时期,增程或许真是最不折腾人的“中庸之道”。
所以你看增程技术结局怎么定?其实挺考验一个企业对现实的把控能力。小鹏这波让增程车型够狠,无非就一个道理:不是我一定要跟理想争名头,是消费升级、场景复杂、用户想得细,倒逼企业一点点迭代出来的结果。谁能洞察中国人真实需求,谁就能真正立住脚。不是吹,小鹏这种又拼技术又拼市场的做法,能不能抢下蛋糕不知道,但绝对能把一潭死水搅活,让市场更热闹,消费者有了真选择,也许以后开着新能源车远行不再怕焦虑,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有时候我也想,车不是越新越好,越卷越酷。真正牛的不是流量的噱头,而是让你每一次决定买车时,都觉得“这钱花得值”——这才是真本事。
小鹏这招狠劲,到底效果咋样?最终还得落到市场、落到用户。技术的尽头是“老百姓的日子”。我觉得,能把这件事儿干到极致,就是下一个赢家。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