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精简版本,销售轻松,选车不再费脑

很早以前,我在案发现场见过类似的混乱——陈列架前,顾客眉头紧锁,销售员一边摊手一边翻小本本,现场气氛不亚于刑侦队开案讨论。只不过,今天故事的主角不是命案,而是理想i8的“版本大屠杀”。

如果你刚走进理想汽车的展厅,碰巧在七月底,看到那张配置表,你脑袋八成会有点抽筋:Pro、Max、Ultra三大版本,选项比盒饭搭配还多。可一个月后回访,前台小姐姐直接递上一份精简菜单,说:“先生,现在只有Max这一版,冰箱、高级音响都帮您带好了。”不得不说,厂家比警队还狠,出手果断,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做了证据销毁,连疑点都不留。

为什么理想、蔚来、甚至一汽-大众、东风本田都不玩版本拼盘了?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终于看明白,菜市场那一套不是人人都买账,反而容易劣币驱逐良币,让经销商堆货堆成杂货铺,消费者看车看得像在考验耐力和智商。

要拆解这场集体减法运动,先得回头看看曾经的盛况。燃油车时代,版本多如牛毛:低配、中配、高配,外加花式限量,看起来包罗万象,实际是个伪命题。厂家的算盘很响——多版本覆盖面广,预算少的有选择,讲究的能升级,不差钱的等着顶配官宣上新。这套操作在“吃大锅饭”年代还能玩,等到新能源时代,信息爆炸、消费分散,一个人要买车,得先做两个月的功课,比研究谋杀案线索还复杂。

有次在某品牌试驾活动,亲眼见一对夫妻被销售拉着看了五款版本。“这是低配,方向盘是塑料;这是高配,音响升级、车顶多一块玻璃,平时用不到但贵三万。”结果二人转了一小时,大手一挥,还是买了标配——可惜不是最低配,而是“带冰箱的那个”。

经销商同样头大。库存堆着各种冷门低配,客户偏偏只盯着高配。卖货像开考古展,库存预警指数年年高居不下。有人调侃,“低配车不如给隔壁幼儿园做游乐场。”

所以理想发现,98%的订单都奔着Max和Ultra,Pro卖了个寂寞,干脆掀桌子,合并成一个。这不是脑子抽了,而是精打细算。每砍掉一个版本,生产线就少一次切换,供应链如释重负,库存压力瞬间减轻。

经销商也乐了,SKU数量一减,资源压得轻松不少。想想以前,培训卖点得半天,现在一分钟讲清楚,“全系都是旗舰,选配包自己挑,冰箱全都送。”这种转型,比起刚入行时天天背配置表,算是对销售的福音,几乎达到“职业病直接减半”。

理想i8精简版本,销售轻松,选车不再费脑-有驾
理想i8精简版本,销售轻松,选车不再费脑-有驾
理想i8精简版本,销售轻松,选车不再费脑-有驾
理想i8精简版本,销售轻松,选车不再费脑-有驾
理想i8精简版本,销售轻松,选车不再费脑-有驾

精简版本,不只是营销,就像刑侦队案情梳理,排除干扰项后才是真推理。消费者决策成本直线下降,选车不再是脑筋急转弯;厂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技术,品牌力反倒更鲜明。你想要什么一眼明了,买单没障碍;厂家不用疲于奔命搞产品切换,资源配置更精准。

举个例子:蔚来全新ES6主打“标配即满配”,连个标准版都懒得装,电池容量随意选,其他配置全给足。一汽-大众揽境、东风本田S7也只剩两款,底气越来越足。以前那种“你买低配还要加钱升级”的套路像老式诈骗短信,已经没什么市场。

当然,这个做法不全是完美。砍版本容易,做精难。有人说,“标配即满配”会不会忽略了细分需求?有些顾客就是喜欢DIY,喜欢折腾,把车搞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样板间”。所以车企也在调整,核心配置一刀切保持统一,特殊需求用选装包打补丁,既不让消费者纠结基础,又尊重个性选择。营销话术悄然转变,“不纠结,选得明白”成了主线。

这么看下来,理想i8这波瘦身,是行业集体清醒的表现。新能源车市场成熟了,厂家、经销商、消费者都开始算自己的小账,而不是盲目玩花样。车企终于发现,与其让小版本困住自己,倒不如把产品逻辑做扎实,像制造证据链一样把每一项配置都插在消费者心头。

黑色幽默一点说,销售员再也不用担心背错配置表被客户吐槽,可以腾出时间研究下保险推销技巧或下班多喝两杯。

但这场减法运动还会持续多久?当所有厂家都主打标配,市场是不是又会催生新的细分与定制?毕竟,汽车是最能彰显个性的消费品,哪天你家小区里全是“标配冰箱座椅”的理想i8,个性是不是又成了新的稀缺?

这就像看现场勘查笔录——线索都在,疑问未消,究竟是行业自我救赎,还是下一轮“满配同质化”的预演?谁说得清楚呢。

你买车时,喜欢选配的纠结,还是一锤定音的简单?精致与个性,效率与体验,到底哪条路能把车企送进消费者心里,或者说,你愿意被标准化选择“同化”吗?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