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前三周的燃油车销量数据刚出来。轩逸继续扛着冠军的大旗,卖得依旧稳稳的,估计卖了三万多台(我这数字偏保守,样本有点小)。朗逸呢,这家伙突然掉队,没那么风光了,跟之前比,跌幅得有10%多吧。最让我意外的是吉利博越L,一下子窜到第二名,这操作像是从江湖里杀出来一个新势力,星越L也杀进了前十。怎么看,分明不像是燃油车的垂死挣扎,倒像是折腾得狠了场翻盘。
我昨天跟老李(这家修理厂老板)聊车,他有点感叹:这新能源电池便宜没便宜,冬天跑个五六十公里,老板都不太踏实。这燃油车,油箱一加就是三五百公里的续航,还得实用着。说白了,技术他没法下场,消费者心里那杆秤还在动,别光看情怀讲故事,真刀真枪的使用,还得靠方便靠谱。
反正东北那边的朋友透露,买车的人这些天都在观望,心里琢磨着,电动车能不能过冬,电站能不能快点上,油车的那些优惠到底几点才能到。说到这优惠,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各大4S店最低能给出5千到1万块的现金优惠,叠加送两年保养,些许还能加装点小配置。换句话说,油车在用血本拉拢客户,真是舍得下血本。
对比来看,德系燃油车依旧霸榜。今年大众家族有五款车型冲进销售前十,其中迈腾也还在阵中扎根。算下来,德系车成了稳住阵脚最快的阵地。反观日系,像被抽筋一样,卡罗拉居然都跌出了前五十,雅阁、CR-V也在往下滑落——丰田和本田还在死守指导价,但买家明显没那么买账了。跑到店里去问销售,听他抱怨:日系的优惠少得可怜,搞得客户都不愿碰,车卖不上去,脸都没地儿搁。
难怪MPV市场更惨。赛那这个号称靠谱的家用神器,前三周卖了995辆,没破千,这数据让人心疼得想扶一把。别克GL8和格瑞维亚都在挣扎,销量都比去年同期少了20%左右(纯属估算),明显车主心思都往别的门道跑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看好新能源马力大,趋势翻盘就是这么来的;但后来自己又想,这电车续航在冬天打折到底多狠?燃油车加油三分钟的便利,一下子就把续航焦虑拍死在沙滩上了。虽然电动车卖得火,换电、快充布点密集,但那根基础的续航线还没彻底拉平,这对用户来说太重要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到供应链,油车这轮优惠和配置堆得那么猛,本质其实是研发和生产成本结构使然。研发新车时,油车产品横向堆料,堆配置,要更灵活,也不用像电动车那样在电池包上下血本,这一点我体会蛮深。比喻一下,就是油车像传统快餐店,食材多样且替换容易;电动车更像开家高级寿司店,鱼料好的才行,供应链不稳很容易翻车。这样一来,油车顾客多了去,且经销商有利润空间,优惠才来得更猛。
我又自我纠正一下,之前说油车死定了,有点太武断了。现在看,是油车换了种打法,在老玩家的基础上拧紧了螺丝,反倒让市场竞争更激烈了。对我来说,能活到现在的技术跟逻辑不可能全错。再怎么说,这一局还没明朗。
感兴趣你会不会也觉得,这种补贴和堆料玩的花样,长远看真的能维持住消费者的心智和钱包吗?别光看销量,这背后是真的买账还是暂时撑场面,值得盘一盘。
顺带提个没细想过的猜测,销量好像和地方浮动有点关联。比如南方几个高峰期,燃油车销量会稍有下滑,反而是北方低区表现抢眼。这数据我还没深入验证,只是感觉大致轮廓如此,不确定。
最后说个细节,今天喝茶顺路碰上一个二手车商,他说:现在买轩逸的主要是看重它那保值率,省心,哪怕再跌价,折旧曲线也比很多电动车稳。算上后续维修成本,百公里成本心算大概是20块出头,对比电动车冬季续航折现后,实际使用成本还真不算差。
燃油车和电动车谁真能笑到最后?是不是这场角力里,用户的期望和厂家的算计永远差那么几步?这就得你们眼睛往哪放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