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抗冻”黑科技,电车已过山海关

电池“抗冻”黑科技,电车已过山海关-有驾
电池“抗冻”黑科技,电车已过山海关-有驾

每年冬天,北方的新能源车主们都会面临相似的困境。续航里程大幅缩水充电时间成倍延长力输出明显减弱。这些痛点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的推广,甚至有了电动车不过山海关的说法。

问题的根源在于电池的化学特性。当温度骤降,电池内部的锂元素活性显著下降,内阻激增,导致电能转化效率急剧降低。传统的外部加热方案如同给电池包贴上暖宝宝或加装暖气,效果有限。

加热膜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液体导热等传统方式都是从外部加热电池,热量只能由外向内传导。不仅速度慢,还常常导致电池组受热不均,靠近热源的地方发烫,远离热源的部位依然冰冷。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项技术由深蓝汽车研发,今年6核心专利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其技术核心在于利用电池自身的特性实现由内而外的加热。

技术团队巧妙利用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内阻大于常温的特性,结合电驱系统功率器件快速通断与电机电感特性,通过高频脉冲电流在电池内部自主产生焦耳热。当高频交变大电流通过电池时,内阻就像无数微小的电阻丝,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这种自发热方式如同为每颗电芯注入了微小的加热核,让电池从内部温暖起来。

这一原理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外部加热路径,为动力电池在严寒环境下的性能恢复开辟了新途径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实现了原理、算法、策略三大维度的突破性创新。在原理层面,它构建了电池自发热的全新路径,无需依赖外部加热装置。法层面,首创高频脉冲与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平衡算法,综合考量汽车制造质量和乘坐舒适性,实现电机零扭矩下的脉冲电流生成。这项技术从根源上避免加热过程中的车辆抖动、噪音与非预期行车风险,保障了使用安全和舒适性策略层面,创新融合 脉冲加热+余热回收模式,在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通过回收电机运行中的冗余热量,进一步优化热能利用率

经过实车验证,该技术在零下30℃低温环境下,可实现电池温升速率4℃/分钟,提升整车低温性能动力性提升55%以上,充电时间缩短30%以上,有效解决北方极寒地区的低温续航短、低温充电慢、低温动力弱等痛点问题。用户无需在车内苦等,出门前通过手机远程启动加热功能,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备车。当气温低于零下10℃,解锁车辆后此功能便会自动启动,用户上车即走,真正实现无感温暖出行。

5月,深蓝汽车宣布将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专利群(50项)全部开源,打破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壁垒。这一举措推动行业单点突破协同升级转变青山工业作为供应商,已在其“GI-Drive2.0”全域智能电驱平台下的多款电驱总成与混动总成中搭载该技术,实现了与不同车型的高效适配。技术适配的核心在于其 零硬件成本特性。该技术利用电驱系统固有组件实现功能,无需额外增加热管理回路或加热装置,从根本上降低了不同车型的搭载门槛。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深蓝汽车正推进技术迭代,目标是将适用温度范围扩展至-45℃20℃全域区间,覆盖从极寒地区到温带环境的全场景需求。随着这项技术向零下45℃的超低温领域进军,中国新能源汽车正突破地域限制,从北国雪原到南方丘陵,从城市通勤到长途货运,更多用户将体验到温暖而安心的电动出行。

电池“抗冻”黑科技,电车已过山海关-有驾
电池“抗冻”黑科技,电车已过山海关-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