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句采访表态,让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上再火一把。
他直言不讳:“欧洲汽车工业正在崩溃,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更好更便宜。” 作为国家元首,普京这番话不是随口夸赞,而是戳中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现状——欧洲车企陷入困境,中国电动车凭借硬实力,正在成为国际市场的新选择。
一、欧洲车“崩了”不是夸张:成本飙升,产能腰斩
普京提到的“欧洲汽车工业崩溃”,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核心问题出在能源和转型上。
首先是能源成本压垮生产。俄乌冲突后,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暴涨10倍,而汽车制造离不开高温冶炼、涂装等耗能环节。德国大众萨克森工厂测算,2025年单台车能源成本比2021年增加2300欧元,相当于车价的15%。为降成本,大众、宝马今年已关闭欧洲3家工厂,产能缩减40%。
更致命的是电动化转型滞后。欧洲车企押注的氢能源路线进展缓慢,纯电车型又面临电池成本高企的问题——欧洲本土电池产能不足,依赖从中国进口,单块动力电池成本比中国车企高30%。今年前10月,欧洲本土纯电车型销量同比下降12%,而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销量却涨了58%。
二、中国电动车“香”在哪?好车不贵的核心密码
普京说的“更好更便宜”,精准概括了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力,这背后是全产业链的支撑。
价格优势最直观。中国电动车在俄罗斯的售价,比同配置欧洲车低30%-40%。以比亚迪元PLUS为例,在俄售价约220万卢布(约合1.7万元人民币),而大众ID.3要卖到350万卢布。成本优势来自两点:一是电池自给率超90%,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成本比欧洲企业低25%;二是供应链集中,从芯片到车身部件,国内配套率达85%,省去跨国运输成本。
性能上也不落下风。中国电动车的续航和智能配置更贴合用户需求,比如蔚来ET5在俄冬季低温环境下,续航仍能保持标称的70%,而奔驰EQA续航衰减率达40%;智能驾驶辅助、车机互联等功能,更是欧洲传统车企的短板。今年前10月,中国电动车在俄市场份额从8%飙升至22%,超过欧洲车成为第二大进口来源。
三、普京“带货”的深意:中俄合作的产业共鸣
普京亲自为中国电动车发声,本质是中俄经贸合作深化的信号,对双方是双赢。
对俄罗斯来说,中国电动车解决了其汽车市场的“卡脖子”问题。此前俄罗斯依赖欧洲和日韩汽车,西方制裁后,这些车企纷纷撤资,导致俄汽车库存告急,车价暴涨。中国车企迅速补位,比亚迪、长城今年已在俄建成2家KD组装厂,本地化生产后,交付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15天。
对中国车企而言,俄罗斯是重要的增长市场。2025年前10月,中俄汽车贸易额达89亿美元,其中电动车占比超60%。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能源资源能反哺中国车企——中俄已达成协议,中国电动车企业在俄生产可享受低价天然气供应,进一步降低能耗成本。
四、全球车市变天:中国从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
中国电动车的崛起,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欧洲的焦虑已经转化为贸易保护动作。
欧盟近期启动对中国电动车的反倾销调查,试图通过加征关税阻挡中国车进入。但这种手段难以奏效,因为中国车企已开始在欧洲布局——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明年投产,长城收购了宝马在斯洛伐克的工厂,本地化生产后可规避关税壁垒。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准话语权正在提升。比如充电接口、电池安全标准等,已有12个国家采用中国标准,俄罗斯今年也宣布将中国GB/T充电标准纳入本国规范。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跟着欧洲、美国规则走的追随者,而是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普京的“带货”,不是偶然的夸赞,而是全球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欧洲汽车工业的崩溃,是转型滞后的必然;中国电动车的崛起,是全产业链实力的体现。从俄罗斯的街头到欧洲的展厅,中国电动车正在用“好车不贵”的硬实力,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带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