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要加价30万才能拿下的日本高配出租车,如今却传出“价格大跳水”——这款被中产和富豪奉为“商务标配”“身份象征”的丰田埃尔法,真的迎来“行情崩塌”了吗?
在日本,埃尔法要么是家用车,要么是高配出租车,售价不到50万;可一到中国市场,它摇身变成“百万豪车”,官方指导价八九十万,算上加价,落地价常常超100万。即便如此,想买还得靠“钞能力”——经销商没配额,加价30万是常态,要是只加10万,车主都觉得“捡了便宜”。有人调侃,买埃尔法不是买车,是买“高端圈子入场券”,有了它,才能获得特定圈层的认可。
从15年前进入中国市场起,埃尔法就一直维持着“加价神话”。可如今,这神话似乎开始松动。2025年8月底,一位新车交易类自媒体博主发文称,手中特定配置的埃尔法参考价89.9万,提现车仅需加价2.75万,还感慨“行情崩了”。这一消息在车圈引发轰动——要知道,埃尔法此前可是“加价王”,动辄几十万的额外支出,让“加10万算优惠”成了行业常态,如今加价不足3万,确实像“大促销”。
不过,真相是否真的如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北京经销商发现,当地没有埃尔法现车,需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且大概率仍要加价。其中,中规版老款埃尔法因需求旺,价格略有上升,需加价4万左右;近一年来,埃尔法平均加价幅度仍在10万上下。记者又咨询了杭州等地经销商,得到的答复仍是“无现车”,而有现车的经销商底气十足——不久前,当地一家丰田4S店的新款埃尔法2.5L臻享版,刚以加价16万的价格卖出,仅加价后的价格就超100万。从这些情况来看,埃尔法在高端MPV市场的“江湖地位”,似乎还没到“崩塌”的地步。
为什么日本卖50万的车,到中国要加价成“百万豪车”?
埃尔法能在中国市场维持15年加价神话,核心原因藏在“供需失衡”和“品牌溢价”里。
从供给端看,丰田对中国市场的埃尔法进口配额把控极严。经销商一年能拿到的配额少则几个,多则寥寥,用完就得等下一年。这直接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想买的人多,可车太少,只能“价高者得”,加价成了必然。
从需求端看,埃尔法早早绑定了“高端标签”。它曾是香港明星的“御用保姆车”,频繁出现在镜头前,间接打响了“高端商务”的名号;更关键的是,埃尔法进入中国时,国内高端MPV市场几乎是“空白”——没有能与之竞争的车型,高端商务人士没得选,只能盯着埃尔法。
一来二去,埃尔法从“交通工具”变成了“身份象征”。2017-2021年,它在国内累计销售8.5万辆,稳居进口高端MPV销冠,且每一辆都是“加价成交”。即便落地价超100万,仍有大量中产和富豪愿意买单——对他们来说,这钱不仅是买车,更是买“圈子入场资格”。
可在日本本土,埃尔法的定位完全不同。售价20-40万,最高不超50万,是中高端家用MPV,甚至常被用作出租车。同样一款车,在两个市场的“待遇”天差地别,本质是中国高端MPV市场早期“供需错配”和“品牌标签化”的结果。
埃尔法“加价泡沫”真的在破吗?
虽然现在埃尔法仍需加价,但和巅峰时期相比,加价幅度明显收缩——从过去的30万,降到如今的4万、10万,个别配置甚至只需2.75万。更关键的是,它的销量也在下滑:2022年销2.1万辆,比2021年降12%;2023年再降到1.9万辆,“加价神话”的根基正在松动。
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进口高端车市场整体遇冷,二是国产高端MPV的“围剿”。
先看大环境,进口车市场早已不是“黄金时代”。2014年是国内进口车峰值,达143万辆;之后逐年下滑,2024年只剩70万辆,直接腰斩;2025年1-7月,进口汽车仅27万辆,同比再降32%。这意味着,包括埃尔法在内的进口高端车,整体需求在萎缩。
更致命的是国产高端MPV的崛起。以前埃尔法“一家独大”,是因为没得选;现在,别克世纪、极氪009、腾势D9等车型陆续登场,靠“更高性价比”“更强智能化”抢占市场。比如极氪009和腾势D9,直接冲进了埃尔法的“传统大本营”——粤港澳湾区。过去,埃尔法在香港MPV市场能占70%以上份额;可2025年上半年,香港MPV市场前两名被极氪009和腾势D9牢牢占据,其中腾势D9更是以6万辆的成绩,拿下上半年国内MPV市场第一。
现在的高端MPV消费者,也不再只认“身份标签”。10年前,埃尔法靠“圈子象征”就能吸引买家;如今,车主更看重智能化配置、科技感和实用性,国产车型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正不断分流埃尔法的潜在客户。
写在最后:加价神话会彻底消失吗?
目前来看,埃尔法仍没完全“告别加价”——进口高端豪车市场依然存在,比如雷克萨斯今年进口销量不错,埃尔法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基础,短期内仍有一定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加价神话”已过巅峰,加价幅度收缩、销量下滑、市场份额被抢,都是明确的信号。
随着国产车在低、中、高端市场全面布局,尤其是新势力品牌在高端领域持续发力,进口高端车的“垄断地位”正在被打破。对埃尔法来说,“加价神话”的消失,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当消费者有了更多优质选择,“靠配额稀缺、品牌标签维持高价”的模式,终究难以长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