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拳下!小米领跑更名潮,这些车企还在硬扛
"连夜改PPT"成车圈新常态
五一假期刚过,小米官网突然把"智驾"改成"辅助驾驶"的操作,直接把车圈改名大战推向高潮。这场由工信部掀起的宣传整改风暴,让车企们体验了把"文字游戏"的杀伤力——改个名字看似简单,背后却是价值百亿的认知革命。
一、改名大军已杀到
13家车企火速换装
打开特斯拉官网,"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霸气描述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辅助驾驶"。这波操作直接带崩了马斯克的科幻人设,却让监管部门点了赞。
华为鸿蒙智行玩得更高级,官网虽然挂着"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金字招牌,但在页面最下方悄悄加了行小字:"本系统仅为辅助驾驶设计"。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玩法,堪称行业求生教科书。
从上海车展到五一假期,车企市场部集体开启加班模式。理想连夜给新车撕掉"智驾焕新版"标签,蔚来把"自动驾驶"从宣传册里抠掉,就连向来高调的余承东,最近发视频都只说"智能辅助驾驶"。
二、顽固派的最后倔强
比亚迪的物理难题最头疼
小鹏和魏牌的选择更微妙。前者在官网玩起了"文字躲猫猫",大标题还是"智能驾驶系统",角落里却用蚂蚁大小的字注明"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后者直接祭出"图片注释大法",把免责声明藏在方向盘特写图的阴影里。
三、改名背后的生死博弈
每个字价值千万
车企们如此纠结不是没有道理。把"智驾"改成"辅助驾驶",看似只是文字游戏,实则动了行业命根子。有机构测算,名称里带"自动驾驶"的车型,溢价能力高出15%-20%。
更深层的是责任划分的转变。当方向盘后坐着的不再是"驾驶员"而是"系统",车企就要为事故买单。这种从"卖车"到"卖服务"的跨越,让很多品牌望而却步。
小米SU3月的事故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当时车主开着NOA功能追尾工程车,车企甩锅"驾驶员接管不及时"的说辞,在"辅助驾驶"的新语境下再也站不住脚。
四、行业大洗牌前夜
透明化才是终极答案
这场改名大战暴露出行业的集体焦虑:既要迎合监管,又舍不得技术光环;既想规避风险,又不愿放弃溢价空间。理想汽车销售的话很实在:"我们现在主推家庭空间和座椅按摩"。
但危机中藏着转机。小鹏推出的"智驾险"意外走红,把责任划分做成了新生意。华为在太原门店直接承诺"事故优先走品牌赔付",这种敢作敢当反而圈了波粉。
看着深圳某小米展厅里,销售指着"端到端辅助驾驶"认真讲解的场景,突然明白这场更名潮的真正价值——当车企不再神化技术,消费者才能看清方向盘后的真相。
这场关乎生死的文字游戏,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