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今年开始,汽车产量统计方式变了,从按 “企业注册地” 算改成了按 “生产地” 算。就这么一个调整,整个区域竞争的逻辑都不一样了。最明显的就是安徽,一下子冲到了前面,而广东则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说安徽。它能登顶,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三大支柱。是产能爆发,上半年产量达到 149.94 万辆,同比增长 29.11%,其中新能源汽车 73.09 万辆,直接拿下了全国第一。这增长速度,不得不让人佩服。
再看产业生态,安徽现在有 7 家整车企业,像奇瑞、蔚来、比亚迪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在这儿扎根,还有 3000 家零部件企业和 1700 家后市场企业。从生产到售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清清楚楚,这抗风险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更关键的是 “双核驱动” 模式。合肥聚焦智能电动,比亚迪、蔚来在这儿搞得风生水起;芜湖则靠着奇瑞主打出口,占了全省出口量的 80%。两个地方各有侧重,又能相互配合,形成了 1+1 大于 2 的效果。
再看广东,上半年产量锐减到 131.34 万辆,同比下降 42.69%。这一下降,统计口径调整是个重要原因,把比亚迪在外地的产能剥离出去了。但除此之外,自身也有问题。广汽的自主品牌就不太给力,埃安销量下滑 14.15%,集团甚至预计亏损超过 18 亿元。这内外因素一叠加,下滑就成了必然。
除了安徽,中部还有不少 “黑马” 让人眼前一亮。湖南上半年产量 74.76 万辆,同比增长 265.34%,这速度简直惊人。很大程度上是靠比亚迪长沙工厂的单点突破,他们生产的腾势 D9 还是全球首款销量突破 25 万台的新能源 MPV,实力不容小觑。
河南也表现不错,产量 67.94 万辆,同比增长 93.65%。郑州比亚迪基地那百万级的产能,硬生生撑起了一个 “农业大省工业化” 的样本。谁能想到,以前以农业为主的河南,现在在汽车产业上也能有这么大的动静。
从这些变化能看出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了生态竞争,技术革命在里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安徽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新科技方面,蔚来的换电站让人眼前一亮,3 分钟就能完成换电,还拥有上万项专利。昊方机电的电控执行器更是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化。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让安徽在竞争中占尽了先机。
新制造方面,肥西尊界工厂里有 1800 台智能机器人,还用上了数字孪生系统,能实现 “秒级追溯”。生产效率和质量把控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这就是高科技带来的改变。
新生态上,安徽和长三角其他地区一起共建 “4 小时产业圈”,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搞得有声有色,像中科大和蔚来联合建的实验室,就是很好的例子。大家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创新的动力自然就更足了。
反观一些传统强省,转型就没顺利了。广东长期依赖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发力不够,新能源汽车占比只有 32.8%,而安徽达到了 48.7%。湖北、吉林更是出现了超过 15% 的负增长,一汽、东风这些老车企转型滞后,直接拖累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现在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汽车新势力。在出海方面,奇瑞表现很抢眼,上半年出口 55 万辆,同比增长 3.3%,累计出口量突破 500 万辆,覆盖了 120 个国家。安徽的出口量更是全国第一,而且不只是卖车,换电标准、智能芯片这些技术也在加速输出,这才是真正的实力体现。
高端化突破上,江淮华为合作的尊界 S800,售价在 70.8 万到 101.8 万之间,上市 67 天大定就破万。这说明中国汽车不再只能靠低价取胜,技术溢价正在慢慢形成。背后有国轩高科的固态电池、中鼎的高速油封这些 “隐形冠军” 在支撑,底气自然就足了。
不过,汽车产业的大考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竞合趋势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现在有些地方存在 “单一大厂依赖症”,像湖南、河南,比亚迪在当地的产能占比超过 70%。这种情况下,抗风险能力就有点让人担心,一旦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容易受到影响。
下一轮竞争的赛点也逐渐清晰了。技术定义权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安徽的开阳实验室在车规芯片上发力,山东潍柴的黄金动力总成热效率又有新突破。还有低碳制造升级,山东的 “光储充检” 驿站,充电 10 分钟就能续航 400 公里,这些都是新的发力方向。
这次汽车产业格局的重构,让我们看到区域竞争已经从 “数据注水” 转向了 “生态构建”。安徽能走到前面,靠的就是 “技术 制造 生态” 三位一体的模式,重塑了产业逻辑。
当然,这还不是终点。2025 年下半场,北京小米的产能释放、西安比亚迪二期投产,都可能给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化。汽车产业的事还在继续,你觉得接下来还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