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块钱的定金,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半个月的伙食费,也可能是孩子一个月的补习费。可就在智己汽车成都光环购物公园店,这笔钱却成了消费者维权路上的一道坎。
事情很简单。5月13日,在智己L6的发布会上,三位销售围着一个消费者,用"仅按揭失败可退"的话术诱导他在APP上锁单。没人告诉他"锁单不可退",更没人给他看合同。等消费者反应过来想退定金时,锦江用户中心直接甩出一句"不退"。这不是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套路了。销售们把"诱导"玩成了"艺术",把"隐瞒"当成了"技巧"。他们嘴里说着"随时可退",手上却悄悄按下了"锁单"键。等消费者发现上当,白纸黑字的合同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挡箭牌。这哪里是卖车?分明是在玩文字游戏!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样的案例不是个例。打开投诉平台,类似的汽车销售套路比比皆是。有的用"限时优惠"逼单,有的拿"库存紧张"施压,还有的干脆玩起了"阴阳合同"。这些车企把消费者当成了待宰的羔羊,把销售培训变成了"骗术"教学。试问,这样的企业,还谈什么品牌信誉?
有人说这是销售个人的问题。可一个两个销售出问题可能是偶然,但整个行业都这样,那就是系统性的问题了。车企们明知道销售在玩什么把戏,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定金到手就是真金白银,至于消费者的权益?那不过是财报上的一个数字罢了。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消费者?因为在这个游戏里,车企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制定了规则,设计了流程,甚至连投诉渠道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普通消费者想要维权,往往要付出数倍于定金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这不是明摆着在赌消费者会知难而退吗?
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监管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对这种"诱导锁单"的行为见一个查一个。车企也该明白,靠套路骗来的订单,终究会反噬品牌。至于我们消费者,更要擦亮眼睛,别被销售的花言巧语蒙蔽。记住,任何不敢写进合同的承诺,都是耍流氓。
2000块钱的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处处是坑的消费时代,我们不仅要捂紧钱包,更要捂紧自己的判断力。毕竟,比起被坑后的维权,不被坑才是最好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