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很多人都在聊一件事,说鸿蒙智行和北汽合作推出的那款叫享界S9的车,销量跟坐过山车似的,六月份还卖得红红火火,卖了四千多台,结果七月份一下子就掉到了一千九百多台,直接少了一半还多,这不就是“拦腰斩”嘛。
大家就纳闷了,这车之前看着势头那么猛,怎么突然就不行了?
是不是被大家给高估了?
其实啊,这里头有个不大不小的误会。
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这台车,并不是还没正式开始大规模交车的享界S9,而是它的一个同门兄弟,就是华为和奇瑞一起捣鼓出来的智界S7。
这两款车名字听着像,外观风格也都是华为那个家族范儿,搞混了也挺正常的。
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了,咱们今天就得把这事儿掰扯清楚,好好聊聊这智界S7的销量为啥会经历这么一出“冰与火之歌”,这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门道。
咱们得先看看智界S7这一路走来都经历了啥。
这车其实去年年底就发布了,定位是一款纯电动的中大型轿车,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这些市面上的热门车去的。
可它刚出生那会儿,命不太好,因为生产和零件供应上出了点问题,导致很多人交了钱,车却迟迟到不了手。
这就好比你兴冲冲地去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吃饭,菜单看着特别诱人,结果下单之后,服务员告诉你后厨忙不过来,得等俩小时,你这心里肯定不痛快,下次可能就不来了。
智界S7早期就遇到了这种尴尬,口碑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好在今年四月份,华为和奇瑞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又开了一次发布会,算是给智界S7来了个“二次上市”。
这次不仅解决了产能问题,保证大家能提到车,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车型配置,把入门款的价格也往下拉了拉,显得更有诚意了。
这一套操作下来,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
你看数据就知道了,四月份销量就开始回升,卖了一千三百多台,到了五月份就涨到了两千多,六月份更是铆足了劲儿,一下子冲破了四千台的大关。
那段时间,大家都觉得智界S7总算是熬出头了,眼看着就要成为市场上又一款明星产品。
可谁也没想到,这股兴奋劲儿还没过,七月份的销量数据一公布,1942台,直接把所有人的热情给浇灭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得往深了挖。
这背后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在相互作用。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华为自己家里的“兄弟”太厉害了,形成了“内耗”。
现在华为搞汽车,不像别的厂家就一个品牌,它有好几个,像问界、智界、享界,搞的是一个“集团军”的战术。
就在智界S7好不容易把销量拉起来的时候,它的老大哥,问界新M7 Ultra,在五月底正式上市了。
这台车有多火爆?
简直就是现象级的,一上市订单就跟雪片似的飞过来,一个月就收了好几万个订单。
这就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咱们老百姓手里的钱是有限的。
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家庭准备了三十万左右的预算买车,本来他看中了智界S7,觉得这车外形年轻运动,智能化水平又高,挺不错的。
结果他一扭头,看到旁边展厅里摆着一台问界新M7 Ultra,空间更大,是个SUV,更适合带着一家老小出门旅游,而且同样搭载了华为最顶尖的智能驾驶系统,价格也差不多。
你说他心里会不会犯嘀咕?
绝大多数人都会犹豫的,甚至最后就选择了更实用的SUV。
这就是典型的“内部竞争”,智界S7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结果发现自己最难对付的对手,居然是自己的亲师兄。
更不用说,在更高端的市场,还有一台全能型的问界M9在等着,把高端客户的预算也给吸收了。
华为这种多品牌齐头并进的策略,虽然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也难免会让自家的产品之间发生“抢生意”的情况。
其次,咱们再把眼光从华为内部挪到整个汽车市场,那竞争环境就更加激烈了。
现在二十万到三十万这个价位的纯电动轿车市场,已经不能用“激烈”来形容了,简直就是一场“大混战”。
这个领域里,有常年稳坐钓鱼台的特斯拉Model 3,它的品牌和技术实力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今年又杀进来一个“流量巨星”小米SU7,靠着超高的性价比和雷军本人的影响力,几乎吸引了全网的目光,订单多到要排大半年。
除了这两位,你再看看周围,极氪品牌的001和007,一个设计独特,一个性能强悍;还有常年的销量王比亚迪汉,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蔚来的ET5,独特的换电服务也吸引了一批忠实用户。
这些车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大家在续航里程、内饰配置、智能化功能上都在拼命地“堆料”,智界S7虽然有华为的智能驾驶这块金字招牌,但在其他方面,比如乘坐舒适性、品牌认知度上,并没有形成绝对的领先。
当市场上所有产品都做得很好的时候,消费者的选择就多了,任何一点小小的不足都可能让你失去客户。
最后,咱们再回到智界S7这台车本身。
毫无疑问,它是一台很有竞争力的车,特别是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很多用过的人都评价说“遥遥领先”,在高速上和市区里都能帮驾驶员省不少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台完美没有缺点的车。
从一些真实车主的反馈来看,它也有一些让大家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说底盘的调校风格,智界S7为了突出运动感,悬挂设置得比较硬朗,开起来路感清晰,转弯的时候支撑性很好,这对于喜欢开车的人来说是优点。
但对于坐在后排的家人来说,在经过一些坑洼路面或者减速带的时候,就会感觉比较颠簸,影响了乘坐的舒适性。
还有就是,虽然华为的鸿蒙车机系统用起来非常流畅,但有些车主反映,车上自带的导航地图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或者立交桥下,偶尔会出现定位不准或者路线规划不合理的情况。
这就有点尴尬了,因为大家买这车,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它的“智能”来的,结果在最常用的导航功能上出了点小差错,这种心理落差反而会更明显。
更关键的一点是,智界S7目前提供的所有车型都是纯电动的。
但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北方或者经常需要跑长途的用户,心里还是有“里程焦虑”,他们更喜欢那种既能充电又能加油的增程版车型,觉得这样更踏实,没有后顾之忧。
你看它那些卖得火爆的问界兄弟,主打的就是增程。
智界S7没有增程版这个选项,无形之中就自己关上了一扇大门,把一部分潜在的客户推给了别人。
所以综合这几方面来看,智界S7在七月份销量的下滑,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是说这车本身有什么大问题或者被高估了。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了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以及一个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挑战。
它就像一个有点偏科的优秀学生,智能驾驶这门功课能考满分,但在市场定位的精准度、应对外部竞争的策略以及产品线的全面性这些方面,还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这次销量的波动,对于智界S7和它背后的华为、奇瑞来说,既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也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提醒,让他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市场的真实需求和自身的改进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