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你大概率被“鸿蒙大饭店”刷屏了。不是哪家新开的网红餐厅,而是鸿蒙智行车主的真实服务体验:免费咖啡牛排、上门取送车、售后比你还急着打电话提醒保养……这阵仗,比总裁亲自开车门还狠。总裁开车门是“仪式感”,但“鸿蒙大饭店”玩的是“全周期省心感”——车出问题,他们比你还急;你懒得动,他们上门取;等车时还能喝杯手冲,办个公,聊个天。这哪是4S店?分明是车主的“第二客厅”。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不就是“海底捞式”服务搬到了汽车圈?可当我真去体验了一次鸿蒙智行用户中心,才发现,它卖的不是咖啡和牛排,而是“信任感”和“归属感”。而这,恰恰是传统车企最难复制的“软实力”。
一、服务即产品:从“修车点”到“生活馆”的蜕变
我走进一家鸿蒙智行用户中心,第一反应是:这真的是修车的地方? 没有刺鼻的机油味,没有嘈杂的维修声,反而飘着咖啡香,背景音乐是轻爵士,角落还有茶艺师在泡老白茶。有人在沙发上打视频会议,孩子在儿童区玩积木,车主在等车保养,像在等朋友赴约。
这背后,是彻底重构了“用户旅程”。传统4S店的核心是“交易”和“维修”,用户来了就想快点走。而鸿蒙智行把“等待时间”变成了“价值时间”。你等车,它给你提供社交、办公、放松的空间。把“被动等待”变成“主动享受”,这才是高明之处。
更狠的是“上门取送车”。我朋友的问界M7空调异响,他还在犹豫要不要跑一趟,结果第二天一早,鸿蒙智行的专员就上门取车,修好后送回,全程代办手续。最让我惊讶的是,专员临走时,还主动提醒他下周有暴雨,建议检查雨刮器——这已经不是服务,是“管家式关怀”。
这种细节,比总裁开车门高级多了。开车门是“面子”,而“比你还急”是“里子”。面子可以演,里子得靠体系支撑。
二、服务能“卷”起来吗?三个硬门槛,拦住90%的车企
你说,这服务我也能搞啊,搞个咖啡厅,雇几个服务员不就完了?Too young too simple。
我调研了多家传统品牌和新势力,发现鸿蒙智行这套打法,有三大硬门槛:
第一,得烧得起钱。一杯手冲咖啡成本20+,一顿免费午餐人均50以上,再加上频繁的上门取送车、夜间服务,运营成本极高。目前鸿蒙智行的主力车型(如问界M5/M7/M9)售价普遍在25万以上,单车利润空间大,累计交付超70万辆,才撑得起这种“高配服务”。要是卖10万块的车,每单补贴50块服务费,卖100万辆就得亏5个亿——谁扛得住?
第二,得铺得开网点。鸿蒙智行背靠华为,全国有超5000个触点,从一线城市到县城都能覆盖。传统车企重建一张同等密度的服务网,投入巨大,周期长。我在三四线城市问过几家新势力,他们坦言:“我们连维修技师都招不够,哪敢搞免费餐食?”
第三,得打通“车-人-服务”数据链。这才是最核心的。鸿蒙座舱能实时感知车辆状态,比如电池健康度下降、胎压异常,系统自动推送提醒,并同步到服务端,实现“车未坏,服务已到”。而很多车企的车机和售后系统是割裂的,车主发现问题才打电话,反应慢半拍。
所以,“鸿蒙大饭店”不是花架子,是“三电技术+智能座舱+服务体系”的综合体现。它把“服务”做成了产品的一部分。
三、真实车主怎么说?服务成购车关键因素
我在用户社群里做了个小调研,问:“你是因为什么选择鸿蒙智行?”
结果出乎意料:近三成车主明确表示,是“服务体验”打动了他们。一位尊界S800车主说:“我原本看的是BBA,但一次保养体验后彻底转粉——他们不仅修车快,还帮我洗了后备箱,换了空气滤芯,全程没让我下车。”
更关键的是老车主推荐率极高。很多车主自发拍短视频分享“鸿蒙大饭店”日常:代驾师傅戴白手套交车、方向盘套网罩、离店时鞠躬送别……这些细节成了最强广告,比请明星代言便宜多了,也真实多了。
但也有人吐槽:“15%的车主天天薅羊毛,吃喝全免,还要求上门取车。”对此,鸿蒙智行内部已在探讨积分制分级管理,比如高频使用车主可享更高权益,避免资源被滥用。
四、横向对比:鸿蒙智行 vs 蔚来 vs 特斯拉
我们拿三款同价位热门车型对比:问界M7、蔚来ES6、特斯拉Model Y。
维度 问界M7(鸿蒙智行) 蔚来ES6 特斯拉Model Y
免费服务 免费餐食、饮品、上门取送车、代办手续 蔚来中心提供咖啡、轻食,但非全免费;服务无忧需付费 无免费餐食,取送车需付费
服务响应 主动提醒保养、故障预警 用户报修后响应 用户报修后响应
网点覆盖 依托华为门店,覆盖广 自建NIO House,集中在一二线 覆盖尚可,但体验参差
智能化协同 鸿蒙座舱+服务系统深度打通 NOMI可语音预约服务,但数据协同弱 车机可预约维修,但服务独立
结论很清晰:
蔚来赢在“社群文化”,但服务成本高,依赖付费套餐;
特斯拉主打“极简高效”,但服务冷冰冰,缺乏人情味;
鸿蒙智行则走“高覆盖+高协同+高体验”路线,把服务做成了“标配”而非“选配”。
五、20万以下车型能享受吗?尚界来了,服务会分层吗?
很多人问:我预算20万以内,能享受“鸿蒙大饭店”待遇吗?
目前来看,即将推出的“尚界”车型(预计20万左右)可能会在非核心服务上做调整。比如不提供现做牛排,但可能保留免费咖啡、基础茶歇、取送车等高感知服务。核心原则是:基础服务不缩水,豪华服务按需配置。
至于“不同‘界’独立销售,服务会不会分三六九等”?我的判断是:基础服务标准会统一,比如救援响应速度、OTA升级保障、质保政策等;但高端车型(如尊界、问界M9)会叠加更多商务、尊享服务,形成差异化。
这就像五星级酒店和连锁酒店:都干净安全,但五星级有行政酒廊、私人管家。合理分级,才能可持续。
六、对行业意味着什么?服务大战才刚开始
“鸿蒙大饭店”的爆火,给汽车行业扔下一颗“震撼弹”:未来的豪华,不再是真皮+木纹+大马力,而是“终身省心”。
我预测,接下来会有三种应对策略:
抱团取暖:中小品牌联合共建服务网络,分摊成本;
精准创新:比如家庭用车推出“儿童托管+保养”服务,商务车强化机场接送;
透明化:通过APP实时查看维修进度、工位状态,消除信息不对称。
盲目模仿要翻车。已有车企尝试搞“免费午餐”,结果外包食堂偷工减料,反被吐槽“比员工食堂还差”。服务必须真诚,否则不如不做。
结语:服务内卷,车主才是最大赢家
“鸿蒙大饭店”火了,但它真正的价值,不是让车主吃上牛排,而是逼着整个行业重新思考:我们到底在卖什么?
是卖一辆会跑的机器?还是卖一段安心、舒适、被尊重的出行体验?
当电动车的三电、智驾越来越同质化,“谁让我更省心、更被尊重”,将成为选车的关键。
这场由鸿蒙智行点燃的“服务内卷”,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位中国车主。
那个“修车像求人”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你愿意为“鸿蒙大饭店”式的服务,多花1万块吗?
如果你买车,是更看重性能参数,还是服务体验?
你觉得20万以下的车,该不该有“免费咖啡”?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上次我去体验,临走时专员递给我一张手写卡片:“祝您一路平安,下次见。”——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这车,买得值。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