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要搞超豪华品牌了?“BG”突然现身招标平台,条件苛刻到让人怀疑人生——这到底是冲着劳斯莱斯去的,还是只想讲个新故事?
你没看错,那个常年在皮卡和SUV市场“接地气”的长城汽车,最近悄悄在招标平台上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BG品牌”高端车型开发项目启动招标。更劲爆的是,招标文件里的技术要求,堪称“离谱”——全铝车身、空气悬架标配、风阻系数低于0.25、800V高压平台、后轮主动转向……这些关键词,哪个拎出来不是百万级豪车的标配?长城这是要掀桌子,还是真憋了个大招?
我第一反应是:这事儿不简单。长城这些年从哈弗H6卖成“国民神车”,到坦克300玩出圈,再到欧拉主打女性市场,布局不可谓不广。但一直缺一块“牌面”——一个能代表中国品牌冲击百万价位、对标BBA甚至宾利、劳斯莱斯的“门面担当”。现在“BG”浮出水面,很可能就是长城的“终极答案”。
“BG”是谁?从招标细节看野心
先说重点:目前“BG”品牌尚未正式发布,所有信息均来自一份真实的招标文件。但别小看这份文件,它透露的细节,比发布会还猛。
全铝车身+高强钢混合架构
招标要求“白车身铝合金占比不低于40%”,且必须满足“五星安全标准”。这意味着什么?轻量化、高刚性、低重心——这是豪华车操控和安全的基石。像奥迪A8、蔚来ET7都是这么干的。但对长城来说,这是一次材料工艺的“越级挑战”。毕竟,全铝车身的连接工艺(比如SPR自冲铆接)、防腐处理、维修成本,都不是普通产线能搞定的。这背后,是全新平台、全新工厂、全新供应链的投入。
空气悬架+CDC,且“全系标配”
注意,不是“高配才有”,而是“全系标配”。现在国产新势力里,能做到标配空悬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而长城直接要求“双腔空气弹簧+连续阻尼控制减震器”,这已经逼近保时捷Panamera的水准了。这不是为了舒适,而是为了“仪式感”——你一上车,车身自动升降,那种“尊贵感”就来了。我试驾过某款标配空悬的车,过减速带像碾过棉花,那种“高级的柔软”,是普通悬架给不了的。
风阻系数≤0.25,比Model S还低
0.25 Cd是什么概念?Model S是0.208,蔚来ET7是0.208,但那是电动车。而BG的车型很可能包含大型SUV或轿车,要做到0.25,必须有主动进气格栅、隐藏式门把手、溜背造型、底部全封闭等一系列设计。这意味着,它的外观绝不会是“方方正正的坦克风”,而是更流畅、更优雅的“东方豪华美学”。我猜,设计师团队里一定有海外背景的高手。
800V高压平台 + 后轮主动转向
800V是解决充电焦虑的关键,像小鹏G9、阿维塔12都上了。但后轮转向?那可是奔驰S级、仰望U8的专属。低速时反向转,减小转弯半径;高速时同向转,提升稳定性。这玩意儿成本高、调校难,但一旦用上,驾驶体验就是“降维打击”。长城敢提这要求,说明它不只想拼硬件,更想拼“动态质感”。
这真是“中国版劳斯莱斯”?理性泼点冷水
看到这儿,你可能热血沸腾:长城终于要冲高端了!但别急,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说清楚。
品牌定位到底是什么?
“BG”这个名字,目前没有任何官方解释。是“Beijing Grand”?“Great Buffalo”?还是“Beyond Glory”?名字背后是品牌调性。劳斯莱斯讲“魔毯行驶”,宾利讲“极速奢华”,奔驰讲“豪华舒适”。长城如果要做超豪华,不能只堆配置,得讲出自己的“豪华哲学”。是东方意境?还是科技奢华?目前暂无相关数据,但这是成败关键。
用户是谁?谁会为“国产劳斯莱斯”买单?
超豪华车的核心用户,不是“需要车的人”,而是“需要身份象征的人”。他们可能已有几辆豪车,买BG是为了“支持国货”或“尝鲜”。但这类用户数量有限。长城需要回答:你卖200万,凭什么比宾利添越香?卖100万,又会不会被自家坦克700 Hi4-T“内耗”? 这是个残酷的定位战。
三电技术能否撑起高端形象?
招标提到“高压平台”,但电池能量密度、电机效率、热管理系统等细节未披露。要知道,豪华电动车的续航不是“够用就行”,而是“表显和实际几乎一致”。我在冬季测试过几款车,表显500km,实际跑300km就不错了。如果BG做不到“真实续航打九折”,再贵也难服众。
真实用户视角:豪华,是细节里的“偏执”
我认识一位宾利车主,他跟我说:“你知道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吗?不是V8引擎,不是手工胡桃木,而是——我关车门时,那声‘砰’的厚重感,和家里老宅木门关上的声音一模一样。”
这提醒我们:豪华,是情绪价值,是记忆唤醒,是无数细节的总和。
车门开启角度是否刚好够优雅地上下车?
座椅按摩力度能不能“像人手揉捏”?
车机冷启动有没有广告?
4S店的服务人员会不会叫你“先生”而不是“老板”?
这些,才是超豪华品牌的“护城河”。长城过去擅长“性价比”和“硬派越野”,但“服务奢华感”和“品牌叙事力”,是全新的课题。
竞品对比:和谁打?怎么打?
我们拉三款车来对比:蔚来ET9(国产新豪华)、奔驰S级(传统豪华)、仰望U8(国产技术豪华)。
维度 BG(招标预期) 蔚来ET9 奔驰S级 仰望U8
定位 超豪华轿车/SUV 行政旗舰轿车 旗舰豪华轿车 豪华越野SUV
核心技术 800V+后轮转向+全铝 900V+自研芯片 M256发动机+魔术车身 易四方+云辇-U
优势 成本控制+本土化 换电+服务 品牌底蕴+乘坐体验 极端场景能力
挑战 品牌认知 盈利压力 电动化转型 使用场景局限
我的判断:
BG不会直接硬刚S级,而是走“科技+东方美学”路线,类似ET9,但更强调“驾驶质感”;
它也不会学仰望U8搞“原地掉头”,而是追求“润物细无声”的高级感;
真正的对手,可能是五年后的高合,或是小米的“SU7旗舰版”。
未来已来:中国品牌冲高的“第三条路”
过去中国品牌冲高,要么“堆配置”(如魏派),要么“讲故事”(如高合),结果大多折戟。
而长城的BG,看起来想走**“硬核技术+体系能力”**的第三条路:
有坦克平台的越野经验,
有沙龙的电动技术积累,
有蜂巢能源的电池布局,
还有遍布全球的制造体系。
这不像一场豪赌,更像一场“十年磨一剑”的布局。
但最后成败,不在于招标文件多华丽,而在于:
第一辆车发布时,人们会不会说“这真不像国产车”?
二手车市场,它会不会“比BBA更保值”?
车主聚会,他们会不会主动提起“我是BG车主”?
所以,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长城做超豪华品牌,是“时机已到”,还是“为时过早”?
如果真卖150万,你愿意为“国产劳斯莱斯”买单吗?
或者,你觉得“BG”该走“科技奢华”还是“传统尊贵”路线?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次专门拍视频回复。顺便说个花絮:我前两天去长城徐水工厂,门口保安死活不信我是来“看BG车型”的,非说我走错到皮卡车间了……看来,打破偏见,比造一辆好车,更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