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速公路假期充电量激增45%,创下历史新高的背后,是新能源车主在服务区前排队的无奈身影。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到约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73%,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与此同时,一场“充电难”的尴尬正在多条高速公路上演。有车主在社交平台分享,某服务区电子屏显示“前方还有37位等待充电,预计等待时间2小时15分钟”。
充电量与排队时长齐飞,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突进下的真实写照。
01 火爆数据:充电量猛增,设施建设加速
这个假期,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日均充电量达到1535.91万千瓦时,是今年平日的2.59倍,比今年“五一”假期增长23.61%。
充电数据的暴涨,直接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已超1700万个,同比增长超过50%。
充电网络越织越密,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
在山东威海至海港湾景区,4台液冷超级充电桩在这个假期投入使用,一辆搭载超充模块的新能源车辆10分钟即可满电。
02 尴尬现实:叫号充电成假日奇观
与创新高的充电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充电桩前的长队。
“前方还有37位等待充电,预计等待时间2小时15分钟…”这行冰冷的文字,出现在2025年国庆假期第一天某高速服务区充电站电子屏上。
从9月30日晚间开始,进出北京、杭州、长沙、广州、深圳以及甘肃等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前就排起了长龙,等待时间普遍长达1至4个小时。
为了维持秩序,许多服务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引入餐饮业的 “叫号”模式。
从广州自驾回湖北的辰女士,9月30日晚7点多进入湖南官庄服务区,取到的号码是49号,而整个服务区仅有2台充电桩、4个充电口。
最终,她经历了3小时的排队和1小时的充电,在服务区耗掉了小半天。
03 困境根源:车多桩少,结构失衡
“车多桩少”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根据国家电网在10月1日的预测,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处于满负荷状态。
尽管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服务网络,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在直流快充桩占比方面,虽然2025年1-2月国内累计新增直流充电桩11.50万台,同比增长219%,但总量仍不足以满足假期高峰需求。
区域分布也不均衡。东部沿海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是充电枪增长的主要阵地。
而部分地区的充电设施利用率不足15%,这与假期服务区的排长队形成鲜明对比。
老旧小区装私桩更是“难如登天”,70%因电力负荷不足或物业阻拦,车主被迫挤公共桩。
04 破解之道:大功率充电与智能运营
破解“充电难”问题,需要技术升级与运营优化双管齐下。
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正在提速。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单枪充电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液冷技术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内置冷却液循环系统,液冷充电枪可将充电枪线缆截面积减小,减轻重量与成本,同时支持大电流持续输出,适配高压平台车型。
“车网互动” 则代表着未来方向。随着V2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开启能源互动新时代,用户不仅是电力消费者,更是电力生产者。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发力。国新办提及制定实施充电设施 “倍增”行动,目标是到2026年底,全国充电桩总量将从目前的800万台增至1600万台,实现 “车桩比”达到1:1的目标。
05 行业展望:从“有桩可用”到“好用易用”
充换电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协同发力。
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将持续演进。在场景融合方面,充电枪正朝着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
互联互通成为关键趋势。政策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
这意味着特斯拉超充站将向比亚迪车主开放,理想充电设施也可服务小鹏汽车。
针对此前部分充电设施事故,新规也强化设备采购管理,要求核验CCC认证及产品合格证明,并规定 “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 。
所有大功率充电设施必须接入政府监测平台,实现故障数据实时追踪。
深夜的高速服务区,一位新能源车主刚拿到48号,而充电桩显示屏上当前是12号。他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孩子说:“咱们可能要在服务区看日出了。”
不远处,一块写着“2027年建成10万台大功率充电桩”的新闻标语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