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场面,真不是谁都能hold住。
比如余承东在发布会那一刻,嘴边的话还没落地,整个车圈已经像被撒了一把辣椒面,忍不住抠头皮。
数据先甩出来,华为智驾今年一季度曝光量涨了快三成,热度比新车还高。
可你要问现场观众记住了什么?
恐怕不是参数,而是那句“友商漂移到绿化带”差点冲口而出,然后瞬间转弯“漂移到其他车道”。
有种“后脑勺发凉”的畅快,带点“这瓜保熟吗”的刺激。
我不信余承东真是嘴快,十年江湖,几次大风大浪,谁还信他这会儿会没拎清分寸?
不如说,他就是在给大家扔个钩子。
你看他那表情,明明一副“我啥都没说,你们自己猜吧”,台下的气氛像烧开的水,嗡嗡作响,粉丝、对家、看热闹的,个个心思活络。
谁都怕自家车主成了下一个段子主角,偏偏没人敢先下场认领。
像不像小时候老师说“有同学没写作业”,全班都低头,谁也不敢看老师。
讲真,车圈最近这几年,自动驾驶“翻车”的事见怪不怪。
绿化带、隔离栏、原地发呆,技术进步没赶上段子手的脑洞。
2023年智能驾驶事故率下降了一成多,可只要有头部品牌出岔子,热搜分分钟冲顶。
谁要是觉得余承东说“绿化带”没点事儿,那就真是太天真。
车企们都知道,技术之外,脸面才是命根子。
谁都怕被点名,谁都怕被网友P成表情包。
自动驾驶这事,舆论永远比技术跑得快。
说到底,这场嘴炮更像是一场心理游戏。
余承东扔下半句话,现场空气都拧成麻花。
你以为他在“内涵”谁,其实他在调动所有人的神经。
你说他没点名,友商粉丝早已炸锅,社交平台一夜之间多了无数“绿化带梗”。
像极了英超主教练暗戳戳一句“有些球队拖时间”,对手立马跳脚,球迷论坛瞬间炸裂。
车圈、体育圈套路互通,都是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有时候我真觉得,互联网的自我代入能力太强了。
余承东没说名字,反而像扔骰子,谁家粉丝先跳出来,谁就成了“主角”。
就像NBA场边,詹姆斯一皱眉,全世界都开始解读他是不是不满队友。
大众的好奇和偏见,像放大镜一样,专门挑别人家的芝麻,自己家门口的西瓜当没看见。
华为汽车这两年为什么热?
一方面技术真有两把刷子,另一方面,这嘴皮子功夫也是一绝。
2024年第一季度,相关热搜一个接一个,连带着智能驾驶、品牌口碑、甚至华为手机都跟着水涨船高。
SEO关键词“华为智驾”“自动驾驶安全”“车圈嘴炮”,全都被他搅成了一锅粥。
其实,友商粉丝的反应也不是没道理。
新能源竞争激烈,品牌形象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引发“连锁反应”。
你说余承东一句“绿化带”,后排的粉丝早就冒汗。
技术壁垒、市场份额、用户信任,每一个都是生死线。
谁都怕被扣上“翻车王”的帽子,谁都怕自家车主变成段子主角。
真不夸张,如今的车圈,比英超争冠还紧张,谁都不敢慢半拍。
场景切一刀。
前阵子我在北京三环堵车,旁边一辆新能源,司机一边和家里打电话一边让车自己“自主导航”。
结果前方猛地一刹,车差点冲进花坛。
我看那司机一脸懵圈,旁边乘客还在喊:“你是不是看了余承东发布会?”
现实和段子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就是一脚刹车的事儿。
自动驾驶这事,行业里都清楚,没谁能保证零失误,大家都在泥潭里摔过跟头。
其实,嘴炮和流量早成了车圈必备技能。
你以为发布会就是秀技术?
那得多天真。
流量才是真正的战场,谁能把话题玩转,谁就能抢占C位。
余承东不点名,留足想象空间,让全场都带着放大镜猜谜。
这玩法早在娱乐圈、体育圈玩烂了,车圈只是后来者。
谁能想,车企发布会也能有这么多看点?
数据、舆论、梗,全都搅在一起,才是2024年的主旋律。
有趣的是,网友永远比主角还上头。
你说余承东嘴滑,真有人信他是“无心之失”?
我宁愿相信他是在给自己刷存在感。
成年人世界没几个糊涂蛋,敢在发布会上“嘴瓢”,大概率心里有谱。
你说他调皮,未必;你说他狡猾,也不至于。
说白了,谁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混流量,只不过有人玩得精,有人还没学会套路。
你看,发布会后,整个车圈都炸了。
有人分析技术,有人琢磨话术,有人直接把“绿化带”做成表情包发朋友圈。
就像李娜当年赛场上扔一句“你懂的”,媒体能写一周,观众能笑一年。
车圈、体坛、娱乐八卦,终归是一个路数,谁能把段子讲活,谁就能抢眼球。
有意思的是,这场嘴炮背后,其实藏着整个行业的焦虑。
智能驾驶、品牌对抗、用户信任,哪一样不是刀尖上跳舞?
车企们都在拼命刷存在感,粉丝们比车主还紧张。
谁也不想被当成下一个段子主角,谁也不想自家被挂在热搜上。
可话说回来,谁又能逃得过这场流量大潮?
下次余承东还会不会嘴滑?
谁知道。
反正我下次还要蹲发布会,顺便看看谁家粉丝先跳脚。
成年人世界里,嘴炮和流量才是硬通货。
你要是真觉得不过瘾,评论区见,咱们一起唠唠谁才是下一个“绿化带王者”。
别让这瓜烂在地里,切开才有味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