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借了辆全新蔚来ES8来详细体验下,官方宣发资料没有浮夸营销,整体阐述自然清晰易懂,读起来非常舒服同时涨了硬知识

两天前,正好朋友借了辆全新的蔚来ES8,跑了趟市区和近郊,顺手体验了一下。说实话,官方的宣发资料挺少见的,没那种全球首创颠覆传统等夸大其词,全是讲实打实的功能点,讲得清楚又不绕弯子。站出来说话,这个品牌给我印象挺深的。

说白了,这车设备配置很扎实,产线拼装精度比我前几个月碰过的几家主流豪华新能源品牌都要细致。给人的感觉,像是研发发动机那帮工程师没偷懒,底盘调校也没边界打马虎眼。朋友说,你看这车自动驾驶辅助,反应比我之前开过的奔驰IQ级看上去快半秒。这差半秒,在驾驶里其实挺明显的。

最近借了辆全新蔚来ES8来详细体验下,官方宣发资料没有浮夸营销,整体阐述自然清晰易懂,读起来非常舒服同时涨了硬知识-有驾

我翻了下朋友圈,有说16.8亿种驾驶模式的,这数字有点大得不靠谱,估计是蔚来把多个参数组合的结果,实际上可落地用的模式没那么多。说句公道话,这种营销数字听着过瘾,但真正开车得看感受。可能厂家想告诉用户:调校够细致,能满足多样需求。但15种车身稳定程序能不能真值,还是个问号。

蔚来ES8的最大短板我觉得还是车身宽度了。不止我一朋友吐槽,一线城市停车位本来就紧,倒车入库别提多难了。这车宽度能比同级奥迪Q7、奔驰GLE宽一大截。设计师显然没把城市停车困难放在第一位,可能更偏向舒适度和科技感。买这车的多数是拥有私人停车位的高端用户,里面再宽敞点也没啥问题。但如果是作为家用第二辆车,惯市区通勤的,倒顿了一下。

最近借了辆全新蔚来ES8来详细体验下,官方宣发资料没有浮夸营销,整体阐述自然清晰易懂,读起来非常舒服同时涨了硬知识-有驾

上周我去找修理工老李,他一般给我说好多车的供应链故事,采样频繁,那次他说,蔚来在供应链上还算稳妥,跟几家电池供应商有长期协议,保证关键零部件不过分受制于市场波动。用他的比喻讲,研发供应链就像烧菜做饭,食材不新鲜或厨具不到位,做出再好菜也没那么对味。蔚来现在的厨房环境,算是相当干净整齐了。换句话说,产品质量控制比我预想的好,说明管理上走在前面了。

但我这里有点转折——之前我在朋友圈眉飞色舞说过蔚来遥遥领先其他选手,听起来真像锦上添花。回头想想,这话就有点太大了。就算ES8硬件先进,很多车企技术进步也快,像小鹏P7、理想L7都不是吃素的。不能完全盖棺定论谁强谁弱,每个人实际需求不同,所谓领先还得看细节和实用性,不然说到底是在画大饼。

提个小问题,你们觉得这车的智能系统是不是过于复杂了?我朋友开的时候一脸懵,按错过几次仪表盘上的选项,有点像刚闹明白iPhone各种功能那阵子。智能确实算是亮点,但操作门槛对普通人来说多少有点儿虐心。官方这块没怎么强调,估计也不想自找麻烦吧。

最近借了辆全新蔚来ES8来详细体验下,官方宣发资料没有浮夸营销,整体阐述自然清晰易懂,读起来非常舒服同时涨了硬知识-有驾

刚才翻了翻我之前的相册,发现关于车内的细节倒是挺用心的。比如座椅材质的缝线平整,扶手处的手感偏柔软,中央扶手箱空间设计合理,这些细节做到位,说明蔚来在豪华感上花了心思。相比起同价位的某德系对手,ES8在内饰手感上甚至占了便宜,后者那塑料感一抓一大把。

我现场还问销售经理一个问题,配电池包服务会不会紧缺?他跟我说,最近几年,电池包供应可靠,特别是蔚来自家模组设计配合供应商,能确保替换和保养不掉链子。无形中打消了我对修养维护成本的顾虑。粗略估算,百公里电耗在22度电左右,按我家电价算,续航成本能控制在50块钱内。这个心算没精密数据,算是体感。

不过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蔚来车主微信群里那种官方水军挺活跃,天天给蔚来吹得天花乱坠的。好在这次官方资料没啥营销水分,我挺认真读完了。不过我总觉得,独立的声音更有价值,因为车企宣传过头了,让人反而生厌。这点其实我们行业里都懂,客户心里都有杆秤。

最近借了辆全新蔚来ES8来详细体验下,官方宣发资料没有浮夸营销,整体阐述自然清晰易懂,读起来非常舒服同时涨了硬知识-有驾

你说这车要是瘦个几公分,或许更适合市内代步,停车烦恼也会少不少。可惜设计师估计没那么容易退让,毕竟车身宽敞带来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感,特别是高速上的体验是独一档的。有人说,城市SUV就是得妥协小身材和大空间,这是不是伪命题?

写着写着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未来纯电旗舰SUV到底还会不会加入燃油车那些机械感十足的转向反馈?还是说电子模拟那种虚拟质感能完全替代机械?没细想过,但很想听听各位专家和车主的看法。

最近借了辆全新蔚来ES8来详细体验下,官方宣发资料没有浮夸营销,整体阐述自然清晰易懂,读起来非常舒服同时涨了硬知识-有驾

蔚来ES8这次还真让我感受到,有些时候,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还是生活方式的表达。你会把智能和豪华放第一,还是更看重实用和通勤?这才是买车的大问题,不是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