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年头,你要是跟朋友吃饭,不聊两句新能源车,感觉都融不进那个圈子。饭桌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个个都是行业大神,从三电系统聊到智能座舱,从激光雷达到城市NOA,仿佛明天就能去车厂当CEO。
但热闹是他们的,车企自己只有冷暖自知。新能源车这个赛道,看着是风口,其实是火山口,跳进去的公司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能乘风而起,但现实往往是风太大,直接给吹成了灰。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驱动的优雅竞赛,而是一场刺刀见红、拿钱互捅的丛林大逃杀,谁的血条厚,谁能先找到补给包,谁才能活到最后看日出。
就在这场大逃杀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岚图汽车,这位背靠东风大山的“国家队”选手,咣当一下,把自己的上市申请书递到了港交所门口。
这操作就很有意思了。
为啥非得在这个时候上市?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要出去单飞了?还是家里的余粮也不多了,得赶紧出去找点融资续命?
都不是,或者说不全是。上市这事儿,说白了不是庆祝胜利,更像是拳击比赛中场休息时,选手冲到场边猛灌一口功能饮料,顺便让教练看看脸上的伤,告诉你下半场对手的出拳套路,好接着上去挨更毒的揍。
岚图现在就处于这个关键的“中场休息”。
我们先把岚图的家底扒拉开看看。从2020年品牌发布,到今天不过短短几年,已经捣鼓出了岚图FREE、梦想家、追光、知音四款车,凑了一桌麻将,构建了所谓的“三年三品类四年四款车”的产品矩阵。这打法有点像新开了一家饭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菜单给你铺满,硬菜、大菜、家常菜、年轻人爱喝的特调,总有一款能让你动筷子。这种“快种快收”的模式,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是唯一正确的废话。你慢慢打磨一款精品?等你出山,黄花菜都凉了,用户早就被别人抢光了。
销量数据也挺好看,今年1-9月交付了快10万辆,同比暴涨85%,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这种增长势头,你说它是瞎积薄发,纯靠运气,那肯定是外行话。要知道,岚图从第10万辆到第20万辆车的下线,只用了不到一年。这背后如果没有一套成熟的生产和供应链体系撑着,早就爆仓了。
更关键的,是那些藏在冰山下面的东西——技术。招股书里提到,岚图手里攥着1500多项已授权专利,还有4700多项在路上。这玩意儿就像一份体检报告,销量是外在的气色,看着红光满面,但骨子里的健康状况,得看这些核心专利。别人看的是岚图卖了多少车,但东风这种老牌家长看的,是“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这些核心器官的健康指数。底子不好,花再多钱营销,那也只是P得光鲜的写真,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所以你看,岚图有产品、有销量、有技术,甚至在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实现了单季度盈利。那问题来了,既然日子好像越过越好了,为啥还这么着急往资本市场里冲?
因为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现在的烧钱速度。
这背后是战略卡位。是品牌增信。更是给整个团队打上一针强心剂。
你以为造车新势力们在大气层玩商业博弈,其实他们每天想的都很朴素:怎么活下去?以及,怎么能比对手更风光地活下去?这很难理解吗?不难,这叫人性。
今天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制造业了,它是一个“资本+技术+流量”的三体游戏。小米、华为这些跨界巨头,天生就带着自己的引力场,一进场就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过去了。面对这种流量巨兽,岚图能怎么办?
卷价格?卷到最后大家一起死。
卷技术?都在卷,你有的别人很快也有。
卷服务?那更是个无底洞,海底捞都快被自己卷哭了。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讲一个新故事。一个关于“国家队”正规军,如何用技术积累和长期主义,来打造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故事。一个把零售店开到1000家,覆盖200多个城市,还要出海去欧洲、中东抢老外饭碗的故事。
这个故事,光靠自己喊,声音太小,得拿到港交所这个全球扩音器上来喊。让资本市场来为你的价值背书,为你未来的扩张计划提供弹药。这就像在游戏里,你辛辛苦苦打了一套神装,总得去主城最显眼的地方站一会儿,让所有人都看看,顺便吼一嗓子:收徒弟,下副本,包过!
岚图的这次IPO,本质上就是一次“亮肌肉”和“喊麦”的结合体。它告诉市场:第一,我不是玩票的,我是正经来打仗的,而且我已经打赢了几场小规模战役。第二,我未来的剧本已经写好了,产品、渠道、出海三线并进,就缺各位投资人老板们刷一波火箭了。
当然,故事讲得再好,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港股IPO只是万里长征拿到了一个“准生证”,真正的考验,是你融来的钱,能不能变成用户愿意买单的、实实在在的车。毕竟在消费者的世界里,逻辑非常简单,他们不关心你的市盈率,也不关心你的K线图,他们只关心你的车好不好开,酷不酷,以及,会不会开着开着,厂子就没了。
而岚图要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让最后一个问题,永远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