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4亿人都在盯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时,你会觉得汽车市场已经稳了?其实未必。行业里的人都知道,政策风向其实一直在变。有点奇怪的是,虽然新能源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最近工信部又放话说,要支持燃油车发展。这不给新能源挖坑,又把燃油车抬出来,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和几个销售聊过天,他们说,最近客户对油车的兴趣又起来了。大部分新车订单还是新能源,但有些人更关注油车的大可靠性、性价比。我一个老客户,他去年买的新能源,现在其实有点后悔了:充电难、续航焦虑,他干脆又把目光转向燃油车。你说这反转有多快?这让我想到以前车市被纯电绑死的时期,现在回头看,真是手忙脚乱。
想想那段时间,新能源的渗透率已经快到50%了,买家们仿佛已经惯了没有油加油的生活。哪怕有个朋友调侃:别说,这段日子用电泵真的方便,早餐前插上充电,回家就能满血复活。但这背后,潜藏的坑也不少。比如电池老化快、保值率低,不说这点,不少人都觉得自己像被套牢了。
你有没有想过,燃油车为什么还能看起来那么有韧性?这其实跟它的供应链有关。虽然这段时间电子元器件乱得一塌糊涂,但油车的核心零件,尤其发动机和变速箱,供应链成熟,成本可控。把它比作生活中的老朋友,虽然流行风不断变化,但它总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
而且,燃油车的性价比还是挺高的。去年市场上调研显示,千人空调、自动挡、空间大的SUV价格都在十万左右,油耗能控制在8-10L/100km。在我看来,要是算下油钱+保养,长期下来,油车还是有优势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家庭依然会考虑油车:不用担心充电难题、不用担心续航焦虑。
对比那些刚上市的新能源车型,像比亚迪的汉EV,续航大概估算是550-700km(个别版本能到700),但满电成本我粗算一下,假设电价0.6元/度,百公里的电费大概4元,而等同油车油费算15-20元。看起来,新能源的节油点还在发挥空间里。充电的便利性,尤其在郊区或家里没充电桩的情况下,总归还是个问题。
我昨天翻了下相册,看到我老朋友手里的大V超跑倒映在他车库门上,他说:要不是最近那些电动车喷得厉害,我都看不上。其实我觉得有点夸张,但确实能感觉到,燃油车的粉丝们一方面担心电池老了会不会贬值,另一方面续航和充电问题真是行业的硬伤。这两天,也有不少修理厂的朋友在抱怨:充电桩使用不便+维修周期长,车主们有点心累。
而且,不少潜伏的购车群体,还是在琢磨别的车到底值不值得折腾。我那朋友开了一辆二手帕萨特,他说:每天上下班走高速,油耗挺稳,也没觉得什么特别变化。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其实还是在用车的阶段,油车的安稳感是谁都试不出来的。
你觉得,市场是不是还会在新能源与燃油之间拉锯很久?我在想,未来会不会出现那种两全其美的平衡点?像是某些新能源厂商推出的油电混合车型,说白了,就是混碎了两边的信仰。可这些车背后成本又会不会更高?或者说,像我这种比较务实的消费者,还是偏向于选择直接油或电的方案。
有些细节让人偷偷琢磨——之前我在某车展碰到一个开发经理,他说:未来研发的重点可能不在纯电上,而是更偏向氢燃料或者新能源+油混。但我其实没怎么细想过这个方向的实际可行性,只是觉得,这行业变得太快,像个过山车。
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也逐步在变,供应链的稳定、技术的成熟,以及用户的心理变化,都在左右着这局棋。尤其是我身边很多小圈子里的朋友,都在琢磨是不是该换车,但大部分还没有真刀真枪出去踩点。
反正,汽车这事儿,也像是个无休止的拉锯战。现在看来,谁都不能说稳赢,就像班上的数学老师曾说:你永远猜不到下一题会变成什么样。或者说,今天我身边那个维修工说:油车出问题,修得快,成本也明确;新能源出问题,就得等厂家备件,有时候还得加价。那个时候,我就想:大家对车辆的未来都很迷茫,不信你问问身边买车的朋友。
给大家留个悬念,你们觉得,十年后,我们还能看到几辆纯燃油车在路上跑?还是那种混合动力会统治大部分市场?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琢磨半天。或者,未来的油车,变成收藏品也说不定。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