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快来看看这段让人迷糊的发言!韩国媒体最近天天发文章吐槽,说现代和起亚在全球市场上表现得挺不错,2024 年加起来销售超过 800 万辆,排在丰田和大众之后,稳稳稳坐第三把交椅,可一到咱们中国市场就惨了 —— 现代全年才卖了 15.7 万辆,起亚卖了 16.6 万辆,加起来不过 32 万多,市场占有率掉得只剩大概1%了!反过来看,德系车占比14.9%,日系车也有11.2%,连美系车都占了6.5%。韩媒直接发问:“德国和日本品牌都能在中国混得不错,凭啥我们韩国车就插不上脚?” 这事儿真不是打嘴炮,背后原因比想象的还要扎心!
先跟大家说说韩系车在中国曾经有多风头。其实,韩系车虽然不是很晚进入市场,但也算是早早站稳脚跟了。早在2002年,现代就跟北京汽车合作建合资厂,起亚差不多也和东风悦达合作,属于最早一批在国内扎根的外资品牌。那几年,韩系车简直就是“性价比的天花板”——外观时尚,配置丰富,价格还比同级的德系日系便宜不少,不久就赢得了中国车主的喜欢。到2008年,韩系车在国内销量已经突破100万辆,街上能看到的现代索纳塔、起亚K3,随处都是,尤其是在家用车市场,上班族们觉得“花一丁点的钱,就能买到大空间、好看的内饰,挺值的。”
到了2016年,韩系车迎来了最高峰:北京现代一年卖出了114万辆,东风悦达起亚则交出了65万辆的成绩,总销量逼近180万台,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的8.8%。那会儿,全国全年汽车总销量大概在两千万辆左右,韩系车在10到15万的中低端市场,居然能和大众、丰田抗衡。拿大众朗逸来说,那时候累计销量刚刚突破一百万,主要靠“德系扎实”这张牌;至于丰田卡罗拉,靠着耐用省油的优点,也卖得不错,但韩系车直接用“配置一样,价格便宜2-3万”的招数,抢走不少客户,比如起亚K5,凭着溜背设计和大轮毂,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梦想车”。
谁能想到,达到巅峰过后,竟然出现了断崖式的跌落!2017年,韩系车的销量直降到150万辆,到了2018年又继续缩水,直到2022年只剩下35万辆左右,市场份额也跌破5%大关。等到2023年,好不容易稍微反弹到42.3万辆,可到了2024年,又猛跌了35.5%,现代和起亚加在一起也不过才32万多辆。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是啥把韩系车逼到这份上了?很简单的答案,是因为中国本土车企崛起太快,直接把韩系车的“饭碗”给端了!
说起来,2024年中国的汽车总销量达到了2686万辆,本土品牌一半还多的占比。光比亚迪就发力,卖出了超过300万辆,长安也突破了百万大关。以前韩系车大卖靠的就是“外观新潮、配置高端、价格实惠”,但现在国产车把这些优点发挥得更到位了。例如紧凑型轿车市场,2023年现代伊兰特的销量也就10万左右,而比亚迪秦PLUS月销轻而易举超过3万。人家不仅搭载了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油耗也比伊兰特要低,价格还比韩系车便宜一两万。内饰方面的智能屏幕和语音控制,韩系车也追不上,网友们大呼:“以前买韩系车都是没得选,现在国产车这么牛,谁还会看韩系啊?”
再来看德系和日系车,为啥还能站稳脚跟。德系车自80年代起就打入中国市场,大众跟一汽、上汽合资这么多年,早就把本土化操作搞得挺熟练——MQB平台,授权给本土工厂,零件大部分都在国内采购,成本自然就降啦,维修保养也更便利。2024年前十个月,大众在中国就卖出了超300万辆,朗逸累计销量超过500万辆,这都得益于“皮实耐造、操控稳”这口碑,即使新能源转型有点慢,但中高端的奥迪、宝马还在撑着。至于日系车嘛,丰田和本田跟广汽、东风合作早得很,卡罗拉、雅阁靠“低油耗、高保值”这一优势,吸引了不少粉丝,2024年丰田在国内销量快近200万辆了,就算新能源车表现平平,燃油车那股基本盘还是挺牢的。
说到韩系车,这些年来一直卡在中低端没啥亮点,没有拿出特别厉害的“绝活”。在海外市场,现代的N系列高性能车还挺受欢迎的,比如在欧洲和美国,2023年欧洲的销量还上涨了10%,美国卖出了70多万辆,但在中国市场基本没怎么引进。反倒是国产品牌,比如吉利星瑞、长安UNI-V,设计更潮流,空间也更宽敞,还配备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也更丰富。有网友都说:“韩系车现在就像‘三无产品’——没核心技术,没高端品牌,也缺乏本土化的诚意,要不然怎么会这样?”
更让人头疼的是新能源转型这个关卡。到了2024年,中国的电动车销售量突破了900万辆,像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土生土长的品牌领跑,但韩系车起步太慢,基本没赶上节奏。现代的IONIQ系列在海外还算可以,但在国内推广挺拖拉,2024年现代中国的工厂干脆把重点放在出口上,出口销量达到11.8万辆,可是在国内市场表现就惨不忍睬。起亚倒是推出了EV6,技术不错,月销也才不足5000辆,连比亚迪宋PLUS的个零头都比不了。相对而言,日系丰田的bZ4X和德系大众的ID系列虽然也是起步较晚,但因为多年深耕的品牌信誉,销量还能站得住脚,而韩系车就连这点都没法比。
供应链方面也是个大难题,韩国品牌的很多零件还得依赖进口,这样一来成本怎么压得掉?在国内品牌拉开价格战的情况下,韩系车根本就扛不住。比方说,2024年比亚迪秦PLUS的起售价不到10万,吉利帝豪L混动版也才差不多12万左右,而现代的伊兰特燃油版起价还在12万,而且混动版本还更贵,谁会瞧得上?韩国媒体自己都在文章里抱怨:“现代集团在沙特、加拿大的订单都排得满满的,但在中国市场,连经销商都开始缩减——许多4S店都转而卖国产新能源车了,没人愿意代理韩系车了。”
网友们的争论挺火热的,有人就说:“韩系车当年凭着性价比倒也风光,现在被国产车一顿猛打,活该,谁让他们不把中国市场放在心上?”也有人理性点评:“德系和日系品牌早就实现了本土化研发,韩系车一直就拿海外版本改一改就糊弄中国,根本没考虑中国消费者喜欢大空间、智能配置这一块儿,韩系车几年不升级,难怪会被淘汰。”还有部分提到品牌价值:,“产业研究院都出报告说了,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品牌价值排序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现在国产品牌崛起,韩系车就夹在中间,尴尬得很,要么高不成,要么低不了。”
其实韩系车也尝试过补救措施,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起亚在中国的销量达到了5.58万辆,整整比去年同期多了21.8%;而另一款车型也卖出了5.66万辆,同比增长13%。这些都归功于新推出的嘉华MPV和EV系列。不过,面对国内品牌的强势崛起,这点增长显得微不足道。2025年前半年,韩系车在中国的总销量大概在20万辆左右,绝大部分还依赖出口代工,国内市场零售额还是不温不火。有业内人士表示,“韩系车要么就彻底转向新能源,加大在本土的投入,要么就放弃中国市场,把工厂当出口基地,要不然想要逆转颓势,挺难的。”
说到底,韩媒一直怀疑的问题,其实早就有答案了——不是德国、日本车有多牛,而是韩系车没把握住中国市场的变化。这几年,中国汽车市场早就不再是“随便拿个车就能卖”的那种状态了。本土品牌从低端到中高端全面发力,靠着技术积累和品牌信任稳稳站稳脚跟,而韩系车既没掌握核心技术,又缺乏本土化的诚意,还错过了新能源的风口,结果被市场淘汰,也就是意料中的事。
汽车圈一直讲“适者生存”,韩系车的经历也给各个外资品牌敲响了警钟:要是不重视中国市场,跟不上消费者的变化,再牛的全球销量也救不了在中国的颓势。要是韩系车还不拿出真功夫,恐怕连那点儿1%的市场份额都保不住了。你觉得韩系车还能在中国有翻身的希望吗?要是你买车,你会考虑现代、起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