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其中约3200万人处于就业年龄段,2023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仅906.1万人。 对于许多肢体残障者来说,网约车司机曾是他们眼中“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理想职业,现实是,持有C5驾照的他们连注册平台的资格都没有。
一、C5驾照的困境
崇明区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持有C5驾照已有9年,平时自驾出行毫无障碍。 当他向嘀嗒、滴滴、高德等平台提交注册申请时,全部被拒绝。 客服要么含糊其辞,甚至直接挂断电话。
矛盾的是,政策层面并未设置障碍。 上海市交通委明确表示,残障人士考取网约车从业资格证“没有设置准入门槛”。 根据现行法规,只需取得相应准驾车型驾照并满足其他条件即可,平台自行将C5排除在接受的驾照类型之外(仅限A1、A2、A3、B1、B2、C1、C2)。
二、法律认可与技术成熟,为何就业仍受阻?
C5驾照的合法性早已明确。 自2010年4月1日起,公安部专门为右下肢、双下肢残障人士设立C5准驾车型,允许驾驶改装后的自动挡车辆。 截至2025年1月,上海有1255名C5驾照持有者,四川更是有1.1万人。 他们的驾驶能力通过严格考试验证,与普通司机无异。
然而,网约车平台以“安全”和“运营规定”为由拒绝开放注册。 滴滴等平台明确表示,C5驾照“不适用于常规网约车服务”。 矛盾的是,同一平台已向听障司机开放,并通过车内提示牌、智能语音播报器等措施保障服务顺畅。
三、破局已有先例:福州为何能成功?
2023年12月,福州市实现了突破。 在福建省肢协多次协调下,当地允许持C1、C2、C5驾照的残障人士考取网约车从业资格证,滴滴、曹操出行等平台随后开放注册。 这一案例证明,只要平台与政策协同,技术和服务适配并非难题。
福州的成功关键在于多方协作:残联推动政策落地,平台配合设计配套措施(如服务标识、投诉机制),公众逐步接纳残障司机。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仍停留在“研究讨论”阶段。 上海市交通委虽表示将“深入研究”,尚未出台具体时间表。
四、安全顾虑背后:是保护还是偏见?
部分乘客对残障司机存在担忧。 有人提到:“赶时间时和聋人司机沟通不畅”,或担心肢体残障司机无法帮忙放置行李。 更多乘客在实际体验后转变了态度。 一位上海乘客回忆,聋人司机车内装饰温馨,驾驶平稳,“那一刻,我觉得这座城市特别包容”。
平台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化解顾虑。 例如,为残障司机设置“友好标识”,注明其可提供的服务范围;允许乘客在叫车时选择是否需要行李协助;强化背景审查与培训。 美团在外卖领域已实践类似方案,听障骑手通过APP的语音转文字功能与顾客沟通,订单完成率与普通骑手相当。
五、残障就业的更大图景:为何网约车如此关键?
残障人士的就业选择本就有限。 邢凯指出,网约车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却能提供稳定收入。 更多案例证明残障人士能胜任新业态工作:9564名残障骑手在美团送外卖,超1万名残障主播在喜马拉雅发声。 他们不仅谋生,更追求社会认同。 李松松说,乘客的好评让他感到“工作有价值,受到了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