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月销轻松过万的丰田雷凌,上个月居然只卖出去了1982台。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还不到它曾经辉煌时期的零头,甚至比不上很多新势力车型一周的销量。
放在几年前,谁能想到丰田会走到这一步?
要知道,雷凌可是广汽丰田的销量支柱之一,和卡罗拉并称“姊妹神车”,长期稳坐A级轿车销量榜前十。 2022年它一年还能卖接近20万辆,月均差不多1.6万辆。 结果这才几年功夫,销量直接脚踝斩。
雷凌其实并不算贵。 指导价11.38万起步,终端优惠能超过3万,最低配裸车价已经跌到8万出头,全部办完9万多就能开走。 这个价格,放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那时候丰田哪会这么降价?
问题就在于,就算降到这个价位,消费者还是不买账。
8万多的起售价,市面上能选的国产车太多了。 别说新能源,光是燃油车就有吉利星瑞、奇瑞艾瑞泽8、长安逸动,个个颜值能打、配置丰富。 坐进这些车里,再对比雷凌,很多人感觉像是“从智能机时代回到了功能机时代”。
新能源的冲击就更明显了。 比亚迪秦PLUS DM-i起步价不到7万,车长却达到4780mm,比雷凌长了整整140mm。
宽度更是超过1米8,雷凌还停留在1米78,别小看这2厘米,车内横向空间差了一大截,后排坐三个人明显更挤。
说实话,雷凌的运动版外观并不丑,车头设计挺有层次感,有点小钢炮的味道。 可惜不是全系都标配这个外观,其他版本造型相对普通,吸引力就弱了不少。
内饰更是硬伤。
大面积硬塑料、传统仪表盘、不够智能的车机系统……这些在国产车面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现在10万级的国产车,哪台不是大屏幕、软包材质、语音控制? 对比之下,雷凌的座舱确实显得有点过时。
当然,丰田也不是没有努力。 2024款把后悬架从扭力梁非独立升级成了双叉臂独立悬挂,驾乘体验确实有提升。 普通消费者哪懂这些? 大家更在意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比如空间、屏幕、颜值。
动力系统方面,雷凌提供三种选择:1.2T涡轮增压、1.5L自然吸气和1.8L混动。 性能表现都比较一般。 1.2T车型百公里加速要11秒多,1.5L版本甚至需要13秒左右。 混动版油耗确实低,实测只有4.3升/百公里,动力也谈不上充沛。
反观同价位的国产混动车,比如比亚迪秦PLUS DM-i,不仅油耗低,加速还快,百公里只要7秒多。 这种差距实在太明显了。
让雷凌难受的是,就连自家兄弟都在抢市场。 广汽丰田的锋兰达SUV,价格和雷凌高度重叠,空间更大、通过性更好,8月份卖了将近1.5万台,是雷凌的7倍还多。
且别忘了,现在B级车都在降价。 丰田凯美瑞、日产天籁这些传统B级车,终端优惠后起步价也就15万左右。 很多消费者一想,既然都花到12、3万了,不如再加点直接上B级车,空间、档次完全不一样。
其实一汽丰田的卡罗拉日子也不好过,最近三个月销量都在8000台左右徘徊。 比起雷凌的1982台,已经好太多了。 为什么姊妹车型差距这么大? 有人说是一汽丰田更舍得宣传,经常搞促销活动,广汽丰田几乎不怎么推雷凌了。
翻看广汽丰田的官方微博,上一次提到雷凌还是2023年的事。 明明终端优惠很大,却不愿意大声宣传,导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现在雷凌已经降到8万区间。
还有一个致命问题:2024款雷凌只推出了1.2T燃油版和1.8L混动版,最走量的1.5L自吸车型居然还是2023款。 对比之下,卡罗拉已经上了新款1.5L版本,配置全面升级,增加了L2级辅助驾驶、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刹车等功能。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雷凌月销1982台的尴尬局面。 不是消费者不爱买车了,是这个级别的竞争太激烈,合资品牌的光环正在快速消退。
现在紧凑型轿车销量榜前列,除了日产轩逸还能以2.7万台的月销量坚守阵地,其他基本都是国产车的天下。 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品牌已经牢牢掌控了这个市场。
丰田雷凌的遭遇,只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 曾经加价卖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哪怕大幅降价,也难挽颓势。 汽车市场的时代,真的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