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车展看吴周涛战略:北京现代的破局之道与初心坚守
当车市“内卷”成为行业关键词,北京现代在2024成都车展上亮出了一套组合拳。从第五代胜达的硬派上市到“在中国 为全球”战略的深化,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的发言里藏着这家老牌合资车企的生存密码既要抢速度,也要守底线。
出海抢订单:全球战场的新增量
面对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北京现代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今年上半年,其出口量同比激增200%,全年计划出口5万辆。吴周涛直言:“海外市场不是避风港,但能给我们争取调整周期。”
现代汽车在全球19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成了北京现代的底气。比如东南亚市场对高性价比车型的需求、中东地区对耐用性的偏好,都被纳入产品开发考量。这种“内外联动”的策略,既赚外汇又保住了国内市场的转型空间。
本土化2.0:从“搬运工”到“定制者”
过去合资车企常被诟病“只会引进国外车型”,而北京现代正在打破这个魔咒。吴周涛提到两个关键动作:与北汽集团深度绑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联合研发;依托烟台技术中心,计划2025年推出全新纯电车型。
以第五代胜达为例,这款车虽然挂着全球车型的名头,却专门为中国用户增加了UV杀菌舱、更柔软的Nappa真皮座椅。就连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标定,也针对中国复杂路况做了优化。这种“全球标准+本地适配”的模式,或许才是合资车企的未来。
油电并行:不做选择题的务实派
当新势力车企高喊“全面电动化”时,北京现代选择了更务实的路线。展台上既有高性能纯电IONIQ 5 N,也有搭载2.0T+8AT的燃油版胜达。吴周涛的解释很直白:“中国市场需要电动车的创新,但也离不开燃油车的稳定。”
这种策略看似保守,实则暗藏机锋。2024款库斯途新增的第三排座椅电动调节、智能语音控制系统,都是基于现有燃油车平台的升级。用成熟技术满足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反而在MPV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效率革命:打破合资企业“大公司病”
决策慢、反应迟曾是合资车企的通病。北京现代的解法是中韩团队一体化管理现代汽车成立中国战略事业部,北京现代总经理吴益均兼任负责人,决策链条缩短30%以上。
在营销端,他们玩起了“用户共创”。通过私域社群收集年轻车主对智能配置的吐槽,快速迭代车机系统;针对二胎家庭对MPV空间的抱怨,三个月内就推出改良版库斯途。这种“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的灵活度,在传统车企里并不多见。
守住底线:1200万用户的信任博弈
在吴周涛的发言中,“不忽悠用户”出现频率极高。这份底气来自两方面:变态级品控(每款新车上市前要做100万公里路试)和用户基盘(累计1200万车主)。
扬州高速事故中老款ix35的“硬核表现”,被反复提及作为品质背书。而在服务端,4S店开始推行“透明车间”直播,把保养过程实时传给车主。这些细节未必能带来流量,却是留住老客户的关键。
写在最后:慢生意的快与慢
当同行沉迷于“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竞赛,北京现代显得有点“不合群”。吴周涛把战略比作“李冰治水”不追求短期爆发,而是用都江堰式的系统工程对抗行业周期。
这种战略或许不够性感,但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今天,能同时守住出海增量、本土创新和用户信任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下一轮竞争。毕竟,车市的淘汰赛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