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 2025 年上海车展上,汽车行业的格局悄然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车企展示前沿科技、发布重磅车型的重要舞台,而今年车展,国企巨头旗下一系列 “新势力” 品牌的惊艳登场,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
车展风云变幻:国企 “新势力” 强势登场
回顾往昔车展,威马、哪吒、高合等造车新势力曾凭借大胆创新的设计、充满未来感的理念,赚足了大众的眼球,一度成为车展上最耀眼的明星。
但在今年上海车展的舞台上,这些曾经的风云品牌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北汽、上汽、广汽等传统国企巨头精心孵化的 “新势力” 品牌,如极狐、智己、昊铂、岚图、阿维塔等。
它们带着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以高调的姿态亮相车展,吸引了无数媒体与消费者的目光。曾经在新能源领域一马当先的初代造车新势力,由于遭遇资金链断裂、核心技术难以攻克等重重困境,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国企车企依托自身雄厚的资金储备、完备且成熟的产业链,以及多年来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迅速在新能源这片新兴赛道上排兵布阵,展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
以 2024 年的数据为例,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大央企在新能源车领域的销量同比增长幅度惊人,达到了 83.6%,远远超过行业平均增速,成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
政策东风劲吹:国企全力冲刺新能源赛道
曾几何时,国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步伐饱受外界质疑,被认为过于保守、行动迟缓,难以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节奏。但在 2024 年,国资委的一项关键决策犹如一场及时雨,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
国资委明确要求三大央企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到战略核心地位,并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再单纯以利润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而是将技术创新突破、市场份额拓展等维度纳入重点考核范围。
这一政策调整,如同为国企车企注入了一剂强大的 “强心针”,激发了它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无限潜能。
以上汽智己为例,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企业毅然加大研发投入,汇聚顶尖技术人才,成功在全球率先攻克并推出 “线控数字底盘技术”,这项技术将彻底改变汽车的操控性能,引领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且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北汽极狐则与科技巨头华为展开深度战略合作,联合发布了享界 S9 车型,同时企业豪掷 58 亿资金用于后续新车型的研发与升级,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决心。
广汽昊铂另辟蹊径,精准定位豪华品牌市场,巧妙地将独特的 “岭南文化” 元素融入品牌建设与产品设计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特色之路。
在政策的驱动下,2024 年国企新能源车的总销量一举突破 180 万辆大关,虽然成绩斐然,但与比亚迪全年近 320 万辆的惊人销量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为国企车企后续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李明指出:“国企在资源整合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迅速调配各方资源推动项目进展,但在应对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时,决策流程相对繁琐,反应速度确实存在一定短板。不过,此次政策的强力推动,促使国企车企积极变革,改革成效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
探寻差异化路径:破局新能源市场同质化困境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智能座舱、800V 快充、辅助驾驶等配置已经成为各大品牌新车的 “标配”,市场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车型时,往往陷入选择困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企车企若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另辟蹊径,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与品牌卖点。
上汽智己始终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创新路线,凭借其自主研发的 “线控底盘” 技术,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汽车的操控体验,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驾驶乐趣,在技术层面建立起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广汽昊铂则将目光聚焦于文化领域,深入挖掘 “务实粤商” 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品牌理念与产品设计中,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品牌体验,成功在文化层面塑造了品牌差异化优势。
长安阿维塔充分借助华为在智能科技领域、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与品牌影响力,精准定位全球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旗下车型的平均售价高达 28 万元,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昊铂 CEO 王海洋表示:“当前汽车市场产品配置高度相似,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关注产品本身,对品牌的信任度以及售后服务的质量愈发重视,而这些恰恰是国企车企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所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
繁花背后:辉煌之下的隐忧与挑战
尽管国企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繁花似锦的背后,仍潜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
从企业盈利状况来看,北汽蓝谷在 2025 年第一季度依旧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度达到了9.53亿元;广汽的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 84%,经营压力巨大。
在技术层面,众多国企车企对华为、宁德时代等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身技术研发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一旦合作出现变数,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随着国企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计划拓展全球版图,如长安汽车制定了宏伟目标,到 2030 年要使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 35%,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欧盟等地区严苛的关税壁垒以及复杂的市场环境,国际竞争压力空前巨大。
未来角逐:谁能笑到最后
从短期来看,在 2025 - 2027 年这一阶段,国企车企借助政策的东风,有望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但实现盈利、摆脱亏损困境,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需要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尽快实现盈利目标。
从长远视角审视,到 2030 年,决定企业胜负的核心因素将聚焦于技术自主性,例如能否成功实现全栈自研芯片,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以及在全球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包括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
中汽协秘书长张辉预判:“未来 5 年,中国汽车市场极有可能形成‘3 + 2’的全新格局,即 3 家国企巨头凭借各自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比亚迪、特斯拉共同构成市场的主要竞争力量 。”
从燃油车时代的行业领军者,到新能源赛道上的奋力追赶者,国企车企正经历着一场没有退路的转型之战。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兴衰存亡,更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 “换道超车” 的殷切期望。正如一位车企高层所言:“这一次,我们输不起,必须全力以赴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