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吉林网)
转自:中国吉林网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中车长客携CR450BF动车组、超导电动高速磁浮样车、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提升列车、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等产品实车参展,并通过沙盘、智慧屏幕等形式展示氢能市域列车、市域D型列车等产品,吸睛无数。
高铁“梦之队”闪耀世界高铁大会背后,也让中车长客再成焦点。
高铁,中国制造的一张金名片,这张名片牵引力极强,可以让一批城市在装备制造“赛道”中脱颖而出。
吉林长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这座城市西郊,坐落着一家现代化工厂。车间里,一列列动车组整装待发。这里就是中国轨道交通和动车组列车的摇篮——中车长客。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作出重要指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殷殷嘱托,见诸于行。
“瑞雪迎春”京张高铁闪耀北京冬奥,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成功出口欧洲,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首次达速试跑,CR450动车组样车“贴地飞行”……近年来,中车长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度掌控核心技术。
每一个“首次”、每一次“前行”,都标注着发展新高度。
企业跨越式发展,员工感受更深。
装配是高铁动车组生产极为关键的核心工序,每列车有近2万根线缆、4万多个零部件,都是在中车长客装配产线组装完成的,所以对技能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长客时,青年员工姚智慧代表高铁装配制造工艺“‘一口清’精质先锋”青年团队向总书记汇报了端子排接线工艺“一口清”,得到了总书记的点赞。
那一年,姚智慧26岁。
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十年里姚智慧立足岗位不断突破自我,已成长为企业高级工人技师,其所在的车间生产的产品也从当年的“和谐号”列车跃升为“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从事高铁装配生产已经15年。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我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过程,十年来,我们累计铺设线缆3500万米,紧固螺栓近8000万个,6122辆高铁从我们的制造基地驶出,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助力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勃。”此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姚智慧谈了“心”感受。
姚智慧的故事,镌刻着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生动印记。
“时间”向前,中车长客向上。
十年来,中车长客深度掌握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列车网络等60余项核心学科技术,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轻量化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车组、地铁等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累计研发CR450动车组、智慧型标准市域列车、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及多种制式的中低运量产品、氢能源市域列车等新产品140余种,形成全类型、全品种轨道交通产品研制能力,“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创新驱动积厚成势。
十年来,实现经营模式从直营出口到跨国本地经营的转变,实现从传统产品出口向“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多要素组合转变,打造以匈塞动车组项目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抢手货”,以高端产品为代表的国际业务合作已遍布全球六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群人
让中国速度跑得更快更稳
一列车
树起了高铁技术国际标杆
“生”于长春
“长”在吉林
创新驱动发展
中车长客让中国高铁这张
“国家名片”愈发亮眼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栾喜良
初审: 董蕾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