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3转向灯拨杆回归,老车主吐槽新品体验分水岭

提到特斯拉Model3的转向灯拨杆回归这事,讲真,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新老车主心情的分界线。

你可以想象新车主的心情,大概跟捡到五百块差不多吧,反正是笑成一朵花,加量还不加价,谁不高兴谁傻子。

特斯拉Model3转向灯拨杆回归,老车主吐槽新品体验分水岭-有驾

但老车主呢?说苦涩好像不够味,毕竟人家还得自掏腰包,花2499块把这个“本来该有”的拨杆装回来,这心里头别扭,怕是谁碰上也要倒吸口凉气,忍不住想吐槽几句。

说到这事儿,不得不带大家回忆一下去年的Model3换代,那时候特斯拉干了一件多少有点“自信过头”的事——直接砍掉了物理转向灯拨杆。

特斯拉Model3转向灯拨杆回归,老车主吐槽新品体验分水岭-有驾

宣传时候一顿猛夸,说这操作前无古人,把汽车未来科技拉满,人人都得追随。

你看那广告词,“未来已来”,就差出个马斯克AI分身来给你当司机了。

咱当时真有点信了,以为以后人类司机都得用指尖跳舞,才配得上“新时代打工人”的标签。

可日子一久,车主们试完新功能,心里凉了个透。

特斯拉Model3转向灯拨杆回归,老车主吐槽新品体验分水岭-有驾

为啥?

一手开车一手点屏幕,或是摸着方向盘琢磨那几个小按键,哪个是雨刷哪个是转向灯,来回试错,搁这玩“摸瞎”呢?

明明开个车非得变身钢琴家,路上强行多加一门手艺。

倒霉点急着变道,一不小心雨刮器就跟着一起翩翩起舞。

更别说碰上夜路或大雨,双手离开方向盘找按钮,不尿性出点小状况才怪。

有车主调侃说这不是肉体革命,这是精神内耗。

国外权威评测机构NCAP的人机交互成绩一下从“学霸”直接跌到“垫底”。

美国投诉量也是噌噌往上涨,45%的剐蹭意外据说就是屏幕迷宫惹的祸。

本来打算靠“未来感”吓死宝马i4,最后欧洲销量被人家轻松反超。

这些数据都是有根有据的,大家可都是用真金白银给特斯拉上了一课。

说白了,“用户体验”这玩意,不是谁家老板想象里的那回事。

事实告诉你,科技创新不是用来为难用户的。

主动给人出难题,早晚得被人给难回来。

终于轮到这出戏上演了新章节。

新Model3里,恭喜大家,转向灯拨杆再次上线。

看似是“小动作”,其实是拦不住的“大转向”。

车主们用脚投票、用吐槽弹幕投票,啥研发图纸都没这管用。

新买车的主儿,现在坐进驾驶室里,还没适应按键操作,就被这根熟悉的拨杆“宠幸”了——一指头过去,灯就亮。

习惯的肌肉记忆又可以“上线营业”,总算不用担心某天神经错乱,把转向灯操作成危险驾驶。

试问哪个老司机不为这招松口气,仿佛全世界都变安全了一小点。

不过转头一看,那些去年已经乖乖掏钱提车的老车主,故事就不是这个味儿了。

没错,能不能拥有拨杆,先问钱包同不同意。

2499,明码标价,谁喜欢谁买单。

有的车主嘟囔:“去年咱们是先锋部队,先锋嘛,就负责趟坑……

现在要变回普通人,还得补张门票”。

连路边干修车的大爷都忍不住啧啧称奇,这生意模式,真让同行们甘拜下风!

这就像订了一份披萨,本来配料表上写着有起司和肠,结果送到你家,起司没了。

特斯拉Model3转向灯拨杆回归,老车主吐槽新品体验分水岭-有驾

商家跟你拍胸脯,说,这是打造“后现代minimalism(极简主义)”风格。

现在你说过不去嘴,店家又给你推个加配菜单,“补回起司,要钱。”

你说冤不?可这偏偏就是现实。

并且官方还有说法:这是尊重市场,听取用户建议云云。

一时间,这新闻就把“用户体验”这几个字的分量摆到明晃晃的聚光灯下。

创新可以,但不能丢掉生活里的烟火气。

毕竟驾驶,不是电竞比赛,也不是玩解谜游戏,安全和顺手,才是最最硬核的惯性需求。

有些东西,看似是细枝末节,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特斯拉Model3转向灯拨杆回归,老车主吐槽新品体验分水岭-有驾

其实你真细琢磨,每次科技企业大刀阔斧地想要颠覆什么,往往扑街的概率极大。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

记得某品牌手机忽然砍掉Home键,结果一堆老用户抓狂,真心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天天跟界面做斗争。

再联想当年某电商平台把APP页面做得像飞机驾驶舱,结果新手只会在信息洪流里迷路。

现在回头复盘,这些年我们追逐的“科技猛进”,有时候摔疼最多的还是那几个跑路快的。

厂商总爱说用户要“适应未来”,可有些“未来感设计”,上路之后才发现,车主最关心的其实就是能不能安安稳稳开出去,能不能轻轻松松上手,少点分心,多点安全。

除了技术,对用户的理解力才是一个公司最宝贵的密码。

不然就容易成了新瓶装旧酒,噱头搞多了,到头来,买单的还是客户自己。

眼下,转向灯拨杆卷土重来,也许就是一次温柔的提醒。

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是进步,顽固的习惯也未必是落后。

真心做产品的人,不能光盯着流行趋势,更该聆听最真实的一线呼声。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凡是愿意“认错”改回旧设计的品牌,虽然操作很现实、充满商业算计,但最起码也算朝着用户期望的方向缓缓调头。

下次要再冒进创新,拜托多听听那些日夜陪伴你车型的司机们,他们的意见分量,绝对不亚于实验室的那些PPT报告。

说到底,汽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给产品经理做极客秀场——这点,值得所有科技公司好好记住。

至于2499块的改装费,倒也正好提醒了一波早买早“用生命填坑”的老用户,花钱买教训,不是现代生活的常态么?

大家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有时候,螃蟹壳太硬,牙掉了,还真就白给品牌铺了路。

不知道你怎么看,如果你是Model3车主,会考虑掏这笔钱复刻新体验吗?

或者说,你更期待车企们下次创新的时候,能不能别再让用户当“人体试验田”了?

欢迎来评论区狂喷,咱们互聊实话,有没有类似糟心操(zuò)作,你遭遇过?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