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元的插混旅行车,比亚迪在赔本赚吆喝?
12万的插混旅行车,比亚迪海豹06 DM-i,这价格一出来,真的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12万块,还能买到一台旅行车?插电混动,纯电续航83km,还带L2级驾驶辅助?稍微有点概念的人都会下意识嘀咕一句:这车比亚迪到底能赚几个钱?要不咱就直接点,比亚迪能不亏都算奇迹吧?
其实这个事儿不光海豹06,最近几年,比亚迪整个定价策略都挺“吓人”。尤其是海洋系列,价格一压再压,车型推出速度还快得离谱,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要插一脚。而这一波操作,直接把不少合资品牌拉下了“神坛”,大众、本田这些老牌选手的混动车型在价格和配置面前完全站不住脚。可话说回来,车价压得这么低,比亚迪是真能赚到钱吗?还是说,短期攻城略地,但长期来看迟早要栽?今天就趁这个机会拆开来聊聊。
先看账面数据。根据公开的财报,比亚迪近几年销量一路高歌猛进,2023年全年销量已经突破18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了80%以上,稳坐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头把交椅。2024年的数据还没完全收官,但以月均销量来看,突破200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销量高,收入自然也往上窜,2023年全年营收超过了6000亿元。
但问题来了,虽然卖得多,营收也多,可比亚迪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并不算特别亮眼。新能源车整体的毛利率大概在16%-20%之间,对比传统燃油车其实不算很低,但在新能源车企里,这个数字就有点普通了。比如特斯拉的毛利率,动辄能到25%以上(当然,最近也在掉)。净利润率就更别说了,比亚迪2023年的净利润率只有大约5%,算下来每卖一辆车真正能赚到口袋里的钱其实并不多。这就很让人费解了:销量第一,收入也高,但利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观,这里面的问题到底在哪?
拆开来看,比亚迪的成本结构确实挺复杂。首先,它是少数几家真正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的车企。电池、电机、电控甚至芯片,基本全是自家生产。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成本控制能力强,市场供应链波动不会对它产生太大影响。但缺点也很明显,前期投入太大。从工厂建设到研发,再到生产线升级,全产业链的每一环都要投钱,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比亚迪近几年疯狂扩张,不仅在国内搞生产基地,海外市场也在快速布局。泰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几乎每年都有新工厂或者新合作项目落地。这些看似是“长远投资”,但短期内却是实打实的支出。换句话说,比亚迪现在赚到的钱,有很大一部分都被重新投进了“未来”,所以利润率看起来就不那么好看。
再回到产品层面,像海豹06这种12万起步的插混旅行车,能不能挣钱?其实仔细算算,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比如它用的是比亚迪第五代DM-i混动系统,这套技术早已经过了研发投入期,现在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量产和供应链优化上。而且,别看它是插混车,但其实用的是1.5L小排量发动机,电池也只有15.68kWh,单车材料成本并不高。再加上大量采购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单台车的制造成本早就被压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不过,海豹06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成本,而是定价策略对品牌溢价的影响。用12万杀进合资品牌的市场,短期内确实能抢到大量订单,毕竟性价比无敌。但长期来看,消费者会不会因此“习惯”了比亚迪的低价?换句话说,比亚迪会不会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品牌价值压低到了一个危险的区间?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特斯拉。在全球狂降价的背景下,特斯拉确实抢到了不少市场份额,但它的品牌溢价已经明显受到了影响。消费者开始犹豫,Model 3和Model Y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格?而比亚迪现在的打法,和特斯拉其实有点相似。通过快速扩张产品线、把价格下探到一个超出常规认知的区间,迅速占领份额。但和特斯拉不同的是,比亚迪的品牌原本就不算特别“高端”,如果再持续低价策略,未来能不能撑住自己的定位,确实是个问题。
另外,同行的日子也不轻松。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其实和比亚迪差不多。比如大众,最近在新能源车型上的毛利率不断被压低,甚至部分车型已经陷入亏损。而新势力车企就更不用说了,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年几乎没有一家是靠卖车挣钱的,基本全靠融资和资本补贴撑着。所以,比亚迪的数据虽然看起来“吓人”,但放到整个行业里看,其实并不是孤例。
那比亚迪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我觉得这得分开看。战略性亏损,确实是它目前的打法之一。但这种亏损是有目的、有章法的。比如在车型覆盖上,比亚迪的策略是“占位先行”,通过快速推出高性价比的车型,把合资品牌逼出市场,再逐步提高自己的产品溢价。从海洋系列到腾势高端品牌,这条路基本是清晰的。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比亚迪会不会因为低价策略栽跟头?短期来看,不太可能。它的产业链优势和研发投入,足够支撑它的“赔本赚吆喝”。但长期来看,如何平衡性价比和品牌溢价,才是比亚迪的最大挑战。
汽车行业从来都不是拼一天两天的买卖。看数据确实吓人,但吓人归吓人,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企业能不能跑赢自己设定的节奏。眼下来看,比亚迪还在“章法”里。至于未来能不能守住阵地,撑起品牌溢价,这场仗还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