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间久了,我对行业的感觉就是:一会儿劲头十足,标个天文数字的目标;一会儿又得收收心,面对现实的冷水。就像昨天和一个修车厂的老板聊,他说:你知道吗,这年头,买车的心理只剩下两个词:便宜和信得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虚晃了一下,心想,深蓝这么折腾,怎么信得过啊。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深蓝S09那次大升级的新闻,忽然想到一个细节。新版本刚发布,老车主在微信群里吐槽:你们这算什么升级?只是加了点配置,价格反而涨了,真是太玩文字游戏了。我一边点着烟,一边琢磨,这其实就是个改装+价格调整的套路,和咱小时候换新衣服,偷偷缝点补丁,然后大咧咧跟人说全新设计似的,无非都是为了拉客户的心理预期。
其实不难理解,像深蓝这样想要破局的公司,研发和供应链就是个大迷局。你说供应链像什么?就像你开面馆,要面好吃还得有米、有汤、有调料,还不能每天都涨价。深蓝的供应链其实挺紧,零件成本估算,车用芯片大概占到总成本的15%,(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时供应不稳定,指标都得飞天似地调。再说研发,就像磨刀霍霍,从0到1的创新更像开锅炉,从零开始填煤,既得保证油耗控制,又得追求续航,你说,这不折腾嘛。
我没细想过的一个猜测:深蓝之所以喊得那么空,是不是觉得愿景越大,压力越小?实际上,喊出天文数字,只是给自己画个漂亮的圈圈,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实际打拼不易。这种装腔作势的战术,是不是也像做生意,越要出成果,越先用个漂亮的规矩把自己包装起来?如果目标太大,现实不及,反而给自己找了个借口。
对比同价位的车型,深蓝S09的实操差别让我觉得挺难堪。比如说比亚迪的DM-i或者宁德的电池,它们的电池包管理更像是用了智慧组合,热管理和电池寿命相辅相成。而深蓝为了性能优化,几次升级,结果就是:你宠爱几个月,我就给你玩个大升级,妥妥的背刺。这让我想起我那朋友的车,买了半年,突然要换电池,工时费就得三千多。信息不对称的赌局,总让人觉得车企都在玩忽悠。
说到这,我想起去年我自己试驾G318那次,媒体开出一个误差:可能满载油箱续航400公里。但实际呢?开到一半,便感觉油箱似乎快空了,体感不到400,估算实际大概330左右(样本少,估算不准)。其实很多车型都如此,只是别家做得隐藏点,我们深蓝掩盖得还算不错。
我怀疑深蓝的愿景未必就写得那么真。就像我曾经和一辆长城的越野车主人聊天,他说:买车大多不是刚需,是心理满足。可深蓝的宣传,总在强调未来100万辆、全球200万销售,我常想,这种喝彩,真能落实到地上吗?销售目标定得太高,但背后短期利益和中长期投入差得太远。邓承浩要背这个锅,真不容易——他董长得挺威风的,但到马路上的车子,几乎没人提深蓝的名字。
我刚才打算问:姜海荣为什么还要留在这样一个自家人变外人的公司?他嘴里说谦卑,心里难免烦恼——这不就像你在嫌麻烦做事情一样?他的任务其实挺难:自己一面要控制销量,还得看着老总一而再再而三、更改目标。你说,一个新帅,压力大到要死,偏偏老板还在不断折腾。
这段时间,深蓝的背刺门让我又想到一个点——人品太重要。行内朋友说,深蓝之所以被人不信,根本问题不在技术、性能,而在诚信。那一次,老车主为保价权益,偏要讨说法。你想想,一个品牌在传达的,是不是我只想靠真材实料说话?可现实里,背后那些玩弄文字的游戏,让信任越拉越远。
且不说,员工们私底下都说,深蓝有点靠关系在捞钱;客户不满意,就是玩套路。这不,销量还是一场场运动会,而不是扎实的堡垒。假如一个品牌连运营都要靠吹牛皮铺成,最后就剩一地鸡毛的局面。你觉得呢?下一个让你心头一紧的背刺会不会就只是时间问题?还是说,企业的人品,才是能坚持多久的底线?
我还挺好奇:姜海荣能不能扭转这些硬伤?还是他命中注定要在这场天方夜谭的战役中折腰?深蓝的车似乎还行,只是,靠着一堆目标口号和背刺战略,长久下来,会不会更像一天到晚追赶的兔子,终究还是追不上那只狐狸——市场的心?
深蓝还需要的不仅是更好的车型,更是真正的信任感。这点,靠喊战略、吹目标,永远没用。只你我都知道,市场上,老掉牙的速成秘籍永远行得通吗?还是,还是得有那么一瞬间,车子变成了生活的细节,比如一个细微的车内气味,或者一只偷偷跑到座椅缝里的掉落的塑料片。
这块细节,也许最能告诉你:品牌的温度还剩多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