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失速这事儿,最近又开始文艺复兴了。
讲真,这根本不是个技术问题,这是一场关于“不装了,摊牌了”的大型行为艺术。奇怪的是,为什么油车开了几十年没这毛病,到了电车时代,突然大家就开始在高速上集体思考人生了呢?因为有些车企在掀桌子的时候,用力过猛,顺手把自家吃饭的碗也给砸了。
插混和增程,这个设计思路,一开始听着特别666。给你一块大电池,让你在城里享受电车的丝滑和低成本,再给你配一个小小的发动机当“外挂充电宝”,让你没有里程焦虑。听起来是不是完美?是是是,简直是工业设计史上的任意门,解决了所有人的痛点。
但魔鬼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发动机里。
你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你在高速上开着120,唱着歌,突然车子开始哆嗦,仪表盘上的速度像你老板的血压一样往下掉。你一脚油门踩到底,发动机舱里那个小小的增程器,发出了比我当年高考还努力的嘶吼,但它就是不行。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你指望它在关键时刻吸干一片汪洋大海,结果它自己先心态崩了,直接哭晕在机舱里。
坏了菜了,这就是典型的“高速失速”。
这背后的逻辑,荒诞又现实。车企为了在价格战里活下来,最好的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大,是直接把餐厅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于是他们给你一台两吨重的SUV,里面塞满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然后为了成本,给你配一个1.5L自吸,甚至是更小的发动机。在他们的PPT里,这个发动机是给电池充电的,是“增程器”。但在现实的高速上,当你的电量血槽见底时,这个小小的发动机,既要发电给电池续命,防止它过度放电直接报废,又要拼了老命驱动车轮,维持你120的时速。
这简直就是对物理学赤裸裸的侮辱!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开车最怕的就是“意外”。这种在高速上,眼睁睁看着车速从120掉到80,而后面大货车司机正用他那闪亮的远光灯给你的人生打着聚光灯,真的,比基金亏钱还刺激。你那一瞬间不是在开车,你是在修仙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车企告诉你这叫“动力储备不足”,我觉得这叫“蓄意谋杀我的精神状态”。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这些车主的精神状态更值得关心。
他们还会跟你讲一堆高大上的技术名词,什么SOC估算,什么磷酸铁锂电压平台平坦导致估不准。别听那些花里胡哨的。本质就是电池还剩多少电,车机自己心里也没数。就像你问一个喝大了的犬儒醉汉他还能喝几瓶,他永远告诉你“再来一杯”,直到他毫无征兆地直接躺下。你车里的那个电量管理系统,就是那个醉汉,突出一个随心所欲,主打一个惊喜。
我最近在看《道诡异仙》,感觉这些车机系统的心素可能都练出问题了,才会搞出这种逻辑混乱的操作。
当然,在城里开开,这套系统简直是天才。电费便宜,安静顺滑,堪称通勤神器,你甚至会觉得发明这玩意的人应该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能过,就是能过。只要你敢把它开上高速亏电跑,它就敢让你明白什么是社会的铁拳。这种割裂感,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力深厚,结果只会一套王八拳,一到华山论剑就直接躺平任嘲。
所以说,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失速问题的终极解法也不在工程师,在老大爷。只要你的车速掉得够快,后面的车就成了全责方。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看,这是一种降维打击,一种东方式的博弈智慧,不服不行。
那到底怎么避免这个安全风险?怎么避免在高速上突然开始渡劫?
方法总是这么朴实无华。
第一,别亏电。别真信了什么“当油车开”的鬼话,那是销售哄你上贼船的套路。上高速前,把电充满,或者至少保留一个比较高的电量。把增程车当纯电车开,才是保命的核心法则。
第二,买那些不跟你整活儿的。直接买那些用了大排量、高功率发动机的插混和增程,比如领克09EM-P那种用2.0T发动机的,或者仰望U8那种重量级选手。他们不跟你玩虚的,发动机本身就是个雷电法王,电池没电了,人家直接发动机顶上,动力照样666。他们可能油耗高一点,但总比在高速上表演“我是谁,我在哪,后面的大货车为什么离我这么近”的行为艺术要强。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小排量增程器比作压缩毛巾,是不是有点不尊重压缩毛巾,人家泡开了好歹还能用,这玩意儿在高速上是真指望不上。
所以,终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是承认现实。承认自己为了省那点油钱,买的就是一个“高速性能阉割版”。然后佛系开车,永远走在最右道,看着旁边呼啸而过的油车,心中默念:他强任他强,我用一度电。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