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最魔幻的事情,就是比亚迪的销量。那个所谓的2225%的增长,讲真,我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哪个实习生把小数点点错了,或者是我家猫在键盘上蹦迪打出来的。这不叫增长,这叫修仙,直接原地飞升了属于是,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连夜修改物理定律。
所有人都说,比亚迪的崛起是技术积累,是刀片电池牛逼,是DM-i混动无敌。是是是,你们说的都对,但这些都是表象。事情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有多高深,而是比亚迪终于“悟了”。它悟到了一个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当一个市场足够卷的时候,最好的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大,也不是把自己的蛋糕切得更漂亮,而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只能趴在地上捡面包渣。
比亚迪不装了,摊牌了。它的核心战略就一个词:管饱。你想要的,我全给你,而且是以一种近乎侮辱性的价格给你。刀片电池,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玩意儿,本质就是告诉你,哥们儿这个电池轻易死不了,安全感拉满,从此告别“电动爹”的焦虑。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挺形象的。这玩意儿就是汽车界的金钟罩铁布衫,主打一个皮实耐用。
然后是DM-i超级混动,这个东西更是典中典中的战斗机。它完美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终极矛盾心理:既想要电车的安静省油,又摆脱不了燃油车的续航依赖。DM-i是什么?它不是技术革新,它是一个终极的妥协艺术,一个汽车界的压缩毛巾,平时用电像个小可爱,真要出远门了加点油就瞬间膨胀,让你说走就走。它直接把选择题变成了送分题,让隔壁的日系两田哭晕在厕所,多年的省油人设一夜之间崩塌。
这套打法下来,同行是什么反应?不是“重新审视战略”,是直接心态爆了,灵魂出窍了。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群西装革履的德国高管,看着比亚迪宋PLUS的配置单和那个不到15万的价格,沉默了半天,最后用颤抖的声音问翻译:“Are they insane? Or are we stupid?” 这简直就不是人干的事儿!
这不是商业竞争,这是《三体》里的降维打击,是黑暗森林法则的线下实践。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小米造车是把年轻人的第一块蛋糕端走了,那比亚迪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和桌布都没放过,顺便还把厨子给拐跑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状态不存在的。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想法就特别简单。什么品牌故事,什么百年传承,都挺好,但能当饭吃吗?不能。说起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又涨了一块钱,生活不易啊。我每天通勤,接送孩子,偶尔跑个长途,我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省钱、配置高的移动工具。比亚迪就是把“工具”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做到了丧心病狂。它告诉你,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车就是车,沙发彩电大冰箱,能给的都给你,加大加大加大。
当然,这套打法对某些品牌是无效的。比如奔驰,比如特斯拉。你永远无法用性价比去说服一个奔驰车主,因为奔驰最值钱的,从来不是那个车,而是那个三叉星徽。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人格和奋斗。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马斯克今天发个火箭,明天搞个脑机接口,车主就觉得与有荣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人类星际远征。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信仰充值,不归牛顿管,归上帝管。
但对于绝大多数还在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来说,玄学不能当饭吃,信仰不能抵油费。比亚迪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反技术崇拜”的民粹式胜利。它解构了所有高大上的技术名词,把它们翻译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东西:安全、省钱、开着爽。你跟大爷大妈聊什么激光雷达、算力平台,他听不懂,但他看得懂那个大屏幕能不能刷抖音,听得懂这车一公里是不是不到两毛钱。
自动驾驶的未来在哪里?我一直觉得,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硅谷,而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在那些横冲直撞的“老头乐”身上。任何自动驾驶系统,只要能在中国复杂的路况下,从“老头乐”的围剿中全身而退,那它就真的成了。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比任何算法都有效。
所以,有人质疑比亚迪这种增长能不能持续。看看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和那个恐怖的军火库布局,答案不言而喻。它不是在造车,它是在进行一场闪电战,用规模和成本优势,对所有传统车企进行无差别饱和式攻击。新能源的浪潮已经不是浪潮了,是海啸。在这场海啸里,你要么学会冲浪,要么就被拍在沙滩上。
比亚迪未来真正的关键是什么?不是更多的技术,也不是更低的价格。是保证那个该死的产能,让那些下了单的用户,能在自己的旧车被撞报废之前提到新车。毕竟,最好的营销,就是让大街上跑的,密密麻麻的,全都是你的车。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