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日常生活中,电动车可以说是很多人离不开的代步工具了,尤其对于每天要通勤的上班族来说,它方便、经济,简直是出行神器。
很多人一提到买电动车,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就是雅迪、爱玛这些大品牌,毕竟电视上、小区电梯里,广告铺天盖地,看得多了,自然就觉得它们是首选。
可是,当你兴冲冲地跑到专卖店,准备掏钱的时候,心里可能就会犯嘀咕了。
同样是标称续航能跑一百二三十公里的车,怎么这些大牌子的价格就要比旁边那些不怎么出名的牌子贵上一千多块钱呢?
这多出来的钱,究竟是花在了更扎实的用料、更先进的技术上,还是我们不知不觉中为那些光鲜亮丽的广告和明星代言买了单?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看看在3000块钱这个价位上,是不是真的有一些被我们忽略掉的“宝藏”车型,它们在续航、配置和性能上,其实一点不输给大牌,甚至在性价比上还能把大牌甩开好几条街。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那多出来的一千多块钱,到底去了哪里。
其实说白了,很大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品牌溢价”。
一线大品牌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去做市场推广,请当红明星代言,在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投放广告,这些钱可不是小数目。
那么这笔钱最终由谁来承担呢?
毫无疑问,就是我们每一位消费者。
你买一辆车,其中就包含了分摊下来的广告费。
而那些二线品牌,比如像立马、五星钻豹、金箭这些,很多都是行业里的老兵了,造车经验甚至有二十多年,技术积累相当深厚。
但它们的经营策略不太一样,更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用实实在在的配置和更亲民的价格来吸引用户,靠的是用户的口碑相传。
所以,当我们抛开品牌的“光环效应”,单纯从产品本身去比较时,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咱们先聊聊大家买电动车最看重的一点——续航能力。
谁也不想车子骑到半路突然没电了,那种推着几十公斤重的车子在路边找地方充电的尴尬,经历过一次就终身难忘。
所以,一个能打的续航里程,是电动车的立身之本。
在3000元这个价位,很多二线品牌简直是把“续航”这两个字玩到了极致。
它们普遍都配备了72V32AH甚至更高容量的电池。
这个参数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简单来说,电压(V)越高,动力越强劲;安时(AH)数越大,电池容量越大,能跑的距离就越远。
文章里提到的金箭750PLUS,可以说是这个价位里的一个“续航怪兽”了,它直接给装上了一块72V45AH的超大容量铅酸电池,官方宣称的续航里程能达到惊人的2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你每天上下班来回通勤距离是20公里,那么充满一次电,它足够你骑上两个星期,你甚至可能会忘记充电器放在了哪个角落。
再比如说新日推出的博战,虽然新日也算知名品牌,但它在这款车上走的也是极致性价比路线,搭载了72V35AH的石墨烯电池,续航能达到160公里,价格却控制在3500元以内。
你去一线品牌的店里看看,同样规格的电池,价格往往要高出至少五百块。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周的通勤距离可能也就五六十公里,这样的续航表现,完全可以让你告别所谓的“里程焦虑”。
光跑得远还不够,动力性能和耐用性同样重要。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这些二线品牌的车便宜,会不会在质量上偷工减料?
其实这种顾虑在很大程度上是多余的。
一个品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二十多年,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产品是经得起市场和用户考验的。
比如立马的CY9这款车,它配备了一台2000W的大功率电机,最高时速可以达到70公里每小时,提速快,动力足,尤其是在爬一些陡坡或者过街天桥的时候,你就能明显感觉到大功率电机带来的从容不迫。
而五星战豹的捍卫者系列,被很多用户亲切地称为“陆地小坦克”,因为它在车身周围加装了非常粗壮的金属护杠,整车看起来就特别结实,平时有个小磕小碰,首先受力的也是护杠,能很好地保护车身塑料件,大大提升了车辆的耐用性。
在安全配置方面,这些车型也一点不含糊,像TCS牵引力控制系统这种以前只在高端摩托车上才有的配置,现在也开始普及了。
在下雨天或者湿滑路面上,TCS能有效防止后轮打滑,提升行车安全。
再加上前后双碟刹、陡坡缓降等功能的加持,可以说在安全性能上,它们已经完全看齐甚至超越了部分一线品牌的基础车型。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能实实在在提升我们日常使用便利性的配置。
同样是3000块钱,为什么有的车感觉用起来特别顺手,有的车就显得很普通?
差别就在细节上。
比如绿源的S15,它不仅有独家的液冷电机技术,能有效降低电机工作温度,延长使用寿命,甚至敢于承诺电机十年质保,光这一点就给了用户极大的信心。
同时,它还配备了智能充电器,能提升充电速度,减少等待时间。
再比如台铃的A1,它有一个容量高达35升的超大座桶,一个全尺寸的头盔放进去绰绰有余,还能再塞下雨衣、手套等杂物,对于需要随身携带较多物品的用户来说非常实用。
而且它还支持手机NFC解锁,出门不用带钥匙,手机轻轻一碰就能解锁车辆,这种科技带来的便利体验,用过就回不去了。
反观一些大牌车型,可能花同样的钱,你得到的只是一个基础的配置,想要这些实用的功能,就得加钱上高配版。
所以说,选购电动车,真的需要我们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不要盲目地追求品牌,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比如你每天的通勤距离、路况条件、是否有载人载物的需求等等,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很多时候,那些广告打得不那么响的品牌,反而会用更扎实的用料和更贴心的设计,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归根结底,车是用来骑的,好用、耐用、够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