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最近公布的数据挺扎心的。九月销量13.36万辆,和去年同期比,涨了23.29%。这事,我反复琢磨了一下,主要还得看它的新能源和海外市场这两块成绩。
新能源销量45961辆,去年对应的可能还没那么亮眼,今年竟然增长了52.55%。这个数字,说明长城在新能源车上的投入和研发是真的没得说。特别是它的坦克品牌,燃料车觉得差点意思,新能源车型的突破,才是未来的硬道理。你说,买车的人都觉得省油、环保,长城能把这块做到笑傲市场,是不是早晚的事?但是真的能稳住价格,做到性价比高的新能源车,是个技术活儿。
再看海外市场,9月份销量50269辆,增长了13.98%。这不是个小数目吧。人家都说中国品牌要走出去,这事放在长城身上,几乎就变成了跑出国门的速度。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买了辆哈弗H6,开到泰国还说:这车挺抢眼的,价格又合适。我觉得中国车出海,要面对的,除了技术和品质,还得考虑文化融入和售后服务。
但讲真,我也曾经怀疑过,就海外市场的竞争对手多,长城怎么还能站稳脚跟?现在的海外市场,几个大国品牌还在一线拼杀,看似规模差不多,实际上背后差距巨大。
说到这儿,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里面夹着我去年去广州车展拍的照片,看到一堆长城展台,陈列琳琅满目。那天我还碰巧和一位销售聊天,他说:我们今年目标是出海摘金,至少要争夺东南亚、非洲市场。你知道,销售说的话总带点话里有话,但从他们的忙碌态度,看得出来,长城确实在努力。
这个努力,不能不说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故事。上个月我其实也尝试用心算过一哈,他们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2元左右(估算的,别太认真),能在某些海外市场依然保持低价,真得要有点过人功底。更别说,横跨两个市场(新能源+海外)增长这么快,这背后,供应链的博弈、研发的实力,都是硬货。
还记得去年我在某车企后厂调研,销售跟我说:如今,技术的门槛其实没那么高,但要学会怎么把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我当时就觉得,这也是个人勤天不负的故事。零部件采购、制造工艺,都经历了不少折腾,像我们日常买菜,啥时候会聪明点,口袋方便点?答案:在大规模生产时,成本才能较为可控。
长城的厉害是有迹可循的。有人说:牛逼,怎么做到的?可能就是坚持把研发、供应链、渠道,像拼车一样串联起来,各个环节都打磨到位。
说个有趣的小细节:我前几天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我修的长城,挺多维护问题,但总比某些国产别的牌子省心。每个品牌都有好修和不好修的差异。大概也能理解,长城在售后服务上,可能也在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
从市场走势到企业战略,我觉得出海其实就像一个跑马拉松。买家要看产品实在、价格合理、服务到位。长城做到这些,才可能在海外站稳脚跟。你觉得,以这样的发展速度,明年能突破多少辆海外销量?我不敢具体猜,但估算能比去年多个20%以上,甚至30%也不奇怪。
这还不是全部。是不是还是有点自我感觉良好的味道?毕竟,国内市场的压力、技术的迭代、国际压力都不是小事。能不能真撑起国际竞争力,还得看后续怎么应对。
汽车行业就像是一场长跑,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持久的沉淀和努力。长城这些年走的路,苦中带甜,也像极了真人秀里的坚持者——虽说也会遇到点挫折,比如说某次召回风波或者供应链的短暂断裂,但只要策略得当,再难的坎都能过去。
问一句,你觉得中国品牌在海外还能走多远?我自己其实没太想清楚,毕竟,现在能保证的只有——加油这两个字。汽车这个东西,能不能真正成为全球的玩具,其实就是一场看不见的竞赛。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长城的下一步,会不会插入更多国际元素,比如合作盟友啥的?不知道,但我相信,未来的变化一定比现在想象的要快。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