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汽车市场啊,最近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我前两天去那个新能源车展转了一圈,好家伙,那阵仗,跟当年手机厂商开发布会似的,一个比一个热闹,什么2024款Pro,2024款Max,听得我一愣一愣的,感觉我这车要是开一年,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这不就有人说了嘛,说现在的电车,都快成“年抛型”的了,半年就给你改个款,一年就给你换个代,这哪是卖车啊,这整个就是一快消品的打法,就跟咱买瓶饮料、买包零食一样,用完就扔,图个新鲜。
可这事儿,咱得掰扯掰扯,汽车它能跟快消品划等号吗,我看悬,说白了,啥是快消品啊,就是你用得快、消耗得也快的东西,你今天买的牙膏,下个月就得再买,汽车能这么干吗,一辆车,再怎么着也得开个好几年吧。
人家那个北方工业大学有个研究员,叫张翔的,他就说得很实在,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呢,一方面是现在的车,特别是新能源车,里头又是大屏幕又是智能系统的,感觉越来越像个电子产品,另一方面呢,是现在大家伙儿兜里有俩钱儿了,车也便宜了,换车不像以前那么费劲,所以周期就短了。
但是啊,感觉是感觉,本质是本质,你买一辆车,少说几万,多的几十上百万,平均下来都快二十万了,你买之前不得把各种品牌、性能、安全,还有那售后服务,都给它里里外外扒个遍啊,这决策成本,跟买包薯片能一样吗,反正我买车的时候,那可是慎重得很。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好多车企老板自己都出来喊话了,说汽车它就是个耐用品,绝对不能按快消品的逻辑去搞,为啥呢,因为这里头有个词,叫“车规级”,这词儿咱普通老百姓可能不熟,但它可是要命的东西。
你想想啊,咱平时用的手机、电脑,那叫“消费级”芯片,一般就在屋里头用,环境舒服着呢,用个三五年也差不多了,可汽车不一样,它得在马路上跑,上山下乡,零下几十度的东北,零上四十度的火炉城市,还得天天颠簸震动,这环境多恶劣啊,对芯片的要求,那可是天壤之别。
听说啊,消费级的芯片,一百万个里头,允许坏个三五百个,都算合格,可车规级的呢,一百万个里头,一个都不能多,这标准严不严,为啥这么严,因为车上任何一个零件出问题,那都可能不是小事儿,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儿。
所以啊,那些车企嚷嚷的“半年一改款”,你仔细瞅瞅,大部分都是在软件上给你升个级,或者给你加个无关痛痒的小配置,在硬件上,在那个底盘、三电这些核心的东西上,它敢轻易动吗,那动一下,就得重新走一遍所有的测试流程,那成本和时间,根本不是闹着玩的。
有个新势力的老板就反复强调,造车就得用十几二十年的眼光去看品质,因为你这车卖出去,不光有一手车主,后面还有二手车、三手车呢,它是个长周期的事儿,不是一锤子买卖。
当然了,你还别说,这帮人也挺会琢磨的,未来这车的商业模式,可能真会有点新花样,有专家就预测啊,以后你可能不用买断一辆车了,就跟签手机合约似的,签个两三年的服务包,每个月交点钱,充电、保养、停车费全给你包了,车你随便开,到期了再换新的,这听着是不是有点意思。
还有个更玄乎的,叫什么“滑板底盘”,说白了就是把车分成上下两部分,底下那套动力、电池系统,做成标准化的,上面那个车壳子和内饰,你可以像换衣服一样随便定制,今天开个轿跑,明天换个SUV,这倒真有点快消品那味儿了。
所以啊,这事儿看到底,汽车它压根就不是快消品,只是在往智能化方向跑的时候,沾染上了一点快消品的习气,它的骨子里,还是那个需要安全、可靠、能陪你走过好些年的耐用品,现在这股“快消风”,说白了就是资本想让你快点掏钱换新车,咱老百姓心里得有杆秤,别被那套花里胡哨的说法给绕进去了,守好自己的钱袋子,买个真正踏实可靠的车,这才是正经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