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前夕,山东威海一则“小米汽车无人操作突然启动”的监控视频引爆舆论。画面中,一辆停在门口的小米SU7在无人触碰、手机未操作、钥匙远在屋内的情况下,突然启动并加速驶离,车主光脚追赶的场景令人心惊。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智能汽车的技术隐患,更将消费者对智能出行安全的焦虑推向风口浪尖。
一、事件还原:一场“无接触”的离奇启动
时间线梳理:
9月30日:车主李先生将小米SU7停在自家门口,与一名女子在室内交谈。
18:05左右:车辆突然亮灯、松刹、前行,女子惊叫,李先生赤脚追出但未拦住。
事发后:李先生联系小米客服,对方初步判断为“手机误触APP导致启动”,但李先生公开监控视频反驳,称手机全程未被触碰。
截至10月4日:小米官方未正面回应技术原因,仅表示“需进一步调查”。
关键争议点:
车主否认误触:监控显示手机未被操作,且车辆启动时钥匙在屋内(超过无感钥匙5米断电范围)。
技术流程矛盾:远程控制需三重验证(解锁手机、打开APP、持续按住方向键),误触概率极低。
安全底线存疑:若车辆真在无钥匙、无操作下启动,涉嫌违反《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项目和方法》中“无合法钥匙信号不得解除行驶限制”的规定。
二、消费者视角:从“便利”到“恐惧”的心理落差
1. 技术信任的崩塌:当“智能”变成“失控”
用户预期:智能汽车的核心卖点是“可控的便利”,如远程召唤、自动泊车等功能需明确由用户主动触发。
现实冲击:此次事件中,车辆在无指令状态下自行移动,直接挑战了消费者对“技术可控性”的基础认知。
数据佐证:2025年哪吒、吉利银河曾因APP宕机导致车主被锁车外;深圳一起“远程劫车”案中,前车主通过未解绑账号在高速上强制熄火车辆,暴露系统权限漏洞。
消费者心声:“如果车会自己动,停车买菜时谁能安心?”——威海市民的质疑代表了对日常使用场景的普遍担忧。
2. 责任认定的困境:谁为“技术意外”买单?
厂商逻辑:小米客服将原因归为“误触”,试图将风险转嫁给用户操作失误。
消费者质疑:
监控证据:车主公开视频证明无手机操作,厂商未提供后台日志等关键数据。
法规依据:根据《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远程控制需双向加密认证,若系统被异常信号破解,厂商难辞其咎。
类比案例:2025年3月小米SU7爆燃事故中,车企因未及时公布电池热失控原因,导致品牌信任度大幅下滑,此次事件或重蹈覆辙。
3. 性能与安全的博弈: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
市场反应:
潜在用户观望:事故后部分消费者取消SU7订单,转向竞品车型。
现有车主焦虑:论坛中大量车主询问“如何彻底关闭远程控制功能”,甚至考虑加装机械锁。
数据印证: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认为电池安全是电动车最大隐患,而此次“无钥匙启动”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对系统可靠性的质疑。
三、深层剖析: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全悖论”
1. 技术迭代与安全冗余的失衡
行业现状:智能汽车为追求用户体验,常简化操作流程(如无感钥匙、一键启动),但安全验证环节可能被削弱。
矛盾点:
便利性:远程控制需减少用户操作步骤以提升体验。
安全性:每减少一个验证环节,系统被误触或攻击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专家观点:技术专家指出,此次事件或因系统误判“驻车”指令为“低速移动”,或传感器受强光/电磁干扰导致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误触发。
2. 消费者教育的滞后:功能认知与风险意识的错位
用户误区:
混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部分车主过度依赖L2级辅助驾驶功能,忽视其“驾驶辅助”本质。
忽视物理备份:此次事件中,若车辆配备机械应急解锁装置,或可避免危险升级。
厂商责任:小米作为跨界造车企业,需在宣传中明确功能边界,而非仅强调“超强钢”“2.36秒破百”等参数。
3. 监管与标准的滞后:技术进步倒逼规则完善
现行法规:
2024年《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强制要求远程控制具备双向加密认证。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项目和方法》规定无钥匙信号时车辆不得行驶。
执行漏洞:此次事件中,车辆疑似违反无钥匙行驶限制,但监管部门尚未介入调查。
未来方向:国家即将实施的《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标准或可倒逼企业公开事件日志,但消费者仍需推动法规从“纸面”走向“实践”。
四、消费者行动指南:如何降低智能汽车风险?
1. 使用前:明确功能边界,拒绝“技术崇拜”
区分辅助与自动驾驶:L2级功能需始终保持注意力,不可放手方向盘。
关闭非必要远程功能:如非长期使用“车辆召唤”,建议在APP中禁用该功能。
了解物理备份:确认车辆是否配备机械应急解锁装置,并学习使用方法。
2. 使用中:保持警惕,建立“双重验证”习惯
远程控制前确认:通过监控摄像头或家人目视确认车辆周围环境安全。
避免复杂电磁环境:停车时远离高压线、广播电台等强信号源。
定期更新系统:及时安装OTA升级,修复已知软件漏洞。
3. 事故后:依法维权,推动透明化
保留证据:立即拍摄车辆状态、调取监控录像,并要求厂商提供后台日志。
联合发声:通过车友会或社交媒体集体反映问题,倒逼厂商回应。
关注召回信息:若事故由设计缺陷导致,厂商有义务免费维修或更换部件。
五、结语:智能汽车的“安全课”不能缺席
小米汽车“自己开走”事件,本质是智能汽车行业“技术狂奔”与“安全基建”失衡的缩影。对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是某一品牌的危机,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回答的命题:当汽车从“机械产品”变为“移动终端”,如何确保技术进步不以牺牲生命安全为代价?
消费者的答案很简单:我们要的不是“会自己动的车”,而是“能永远听我们指挥的伙伴”。在厂商给出技术透明度、监管完善标准、用户提升认知之前,每一次远程启动,都是对信任的透支。
车轮上的生命,容不得半点“可能”与“或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