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车圈新闻,可太有看头了——10月初,德系豪华车三强相继公布第三季度销量数据,评论区炸成烟花。
啥情况?
奔驰全球第三季度销量59.46万辆同比下降3%,宝马第三季度下降13%。要知道,中国可是这俩品牌的"粮仓",往年都是增长主力,现在却双双陷入停滞。10月自主品牌在豪华车市场份额首次突破40%,而德系已连续3个月跌破这一门槛。有人调侃:"BBA的豪华光环是不是不灵了?"也有人纳闷:"自主品牌这么能打,豪华车还有活路吗?"今儿咱就扒拉扒拉这事儿,看看销量数字背后藏着啥门道。
奔驰第三季度下滑3%,中国市场是重灾区!
问题到底出在哪?
为啥奔驰第三季度出现下滑?不是偶然,是几件事赶一块儿扎堆儿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个方面来瞧。
头一个,电动化转型太拉胯。奔驰本来指着EQ系列撑场面,结果数据一出来,让人大跌眼镜。2025年前5个月EQE SUV累计只卖了1033辆,这数字连自主品牌一天的零头都不到。咱换个角度理解这个数字——问界M9一个月销量就能轻松过万,理想L系列月销2到3万,而奔驰这款旗舰纯电SUV却在"三位数徘徊",这差距得多大啊?有准车主在论坛吐槽过一个现象:"奔驰电动车定价虚高,配置还不如国产车,凭啥买单?"这不是个案,这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现象。
数据最实在:同价位比亚迪、问界月销轻松过万,奔驰EQ系列却在"三位数徘徊"。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楚——消费者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不愿意为了一个标签买单。在30万到50万这个价位,买家想要的是什么?
续航里程够长吗?
是否有城市NOA?
车机系统流不流畅?
这些都是硬指标。而奔驰EQ系列虽然打着百年豪华的旗号,但在这些核心配置上并没有呈现出足够的竞争力。续航方面,EQE SUV的实际续航表现在同价位产品中并不突出;智能驾驶方面,仅能支持高速NOA,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功能严重缺失;车机系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语音识别准确度一般,系统反应迟缓,远不如华为鸿蒙或高通8295芯片那么流畅。
再一个,燃油车也扛不住了。这才是奔驰销量下滑的杀手锏。2024年奔驰中国市场销量71.4万辆,同比下降7%,这可是持续下跌的态势。虽然奔驰搞了不少降价促销,部分地区C级、GLC优惠能到10万+,但这波操作反而伤了品牌——原本想买豪华车的用户觉得"降价太狠不值钱",反而转头去看保值的其他选择。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降价想清库存,结果反而打击了品牌价值,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信心下降。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之前的奔驰老车主开始观望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品牌,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为同样的价格,新势力给的"料"足。
最后一个,被自主品牌"狙击"了。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10月自主品牌在豪华车市场份额首次突破40%,而德系已连续3个月跌破这一门槛。问界、理想这些新势力,用"大空间+智能化+30万价位"狙击奔驰GLE、GLC的客群,奔驰的传统优势正在被蚕食。具体来说,问界M9为什么能月销过万?
因为它提供了豪华SUV该有的三排座椅、宽敞的内部空间,加上华为的智能座舱和城市NOA,还有插电混动的能耗表现,整个包装完全吃透了消费者的需求。反观奔驰GLE,虽然品牌响亮,但在空间利用率、智能化程度、用户体验这三个方面,逐渐被压制。有经销商私下透露,今年来店咨询的客户中,有30%的人选择了自主品牌,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宝马也不好过!
第三季度下降13%,电动化成了"烫手山芋"?
宝马这波表现也挺尴尬——全球第三季度下降13%,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理想,这可是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个数字看起来触目惊心,换个角度想,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虽然宝马想在电动化方面发力,但市场并不买账。
第一个问题:电动车卖不动。宝马i3本来是冲着"豪华纯电轿车"去的,结果2025年4月宝马i3销量2312辆,同比下降48.5%。这个数据触目惊心——同比下降48.5%,意味着什么?去年同期卖4500多辆,现在只有2300多辆,缩水一半多。虽然终端优惠能到15到18万,换个算法就是i3的实际落地价已经降到了35万左右,但用户依然不买账。
为什么?
用户的逻辑非常直白:"这价位我为啥不买智界S7或小米SU7?配置高,智能化强。"这就戳到了问题的要害——当价格相近的时候,决定因素就变成了配置和体验。宝马i3虽然续航能到500多公里,但智界S7的续航可以做到700公里以上,而且还配备了华为的城市NOA,能在复杂城市道路上自动驾驶。小米SU7虽然是轿车,但澎湃OS的体验在业界享有盛誉,系统流畅度、功能丰富度都远超宝马。消费者用脚投票了,结果宝马i3的销量直线下滑。
第二个问题:燃油车也被自主品牌"硬刚"。2024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71.45万辆BMW和MINI品牌汽车,虽然还算稳定,但面对问界M7、理想L系列的价格战,优势正在缩小。这里头的逻辑值得好好梳理一下。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宝马凭借着操控感、发动机技术积累这些"硬实力",在35到50万这个价位几乎是独霸天下。但现在面对问界M7这样的插电混动和理想L系列这样的增程式混动,宝马的优势在逐渐消融。
为什么?
因为新能源混动技术的成熟,已经让消费者可以在同样的价格上获得功能性——强的加速性能、低的油耗、智能的座舱体验。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很多宝马的忠实用户在换新车的时候,开始认真考虑理想的车型。他们不是背叛了宝马,而是在做经济账——花同样的钱,理想给了他们大的空间、低的能耗、完善的服务体系。
第三个问题:品牌调性在"降价潮"里受损。这是最扎心的一个。为了清库存,宝马不少车型终端优惠超过10万,虽然短期提升了销量,但长期来看损害了品牌价值。用户开始吐槽的一个现象特别能说明问题:"以前买宝马是为了面子,现在感觉谁都能买得起,还有啥优越感?"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扎心,但说的正是问题所在。豪华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稀缺性和品牌溢价,当降价幅度太大、优惠信息到处飞的时候,这种稀缺性就被打击了。一个前宝马经销商透露过一个内幕——很多客户来看i7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能便宜多少",而不是"这车配置咋样"。
这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者已经开始把宝马看作一个"需要讲价的商品",而不是"值得溢价购买的豪华品牌"。这对任何高端品牌来说,都是致命伤。
豪华品牌集体"水土不服",中国市场到底怎么了?
奔驰跌、宝马也跌,表面看是单季度数据,实则暴露了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深层危机。而这个危机的根子,就藏在"智能化"两个字里。
智能化跟不上节奏。这是最直观的一点。10月9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政,插电混动纯电续航里程要求从43公里提升至100公里,自主品牌早已做好准备,而传统豪华品牌却手忙脚乱。自主品牌疯狂上新,华为鸿蒙座舱、激光雷达、城市NOA成标配,奔驰宝马的车机系统却还停留在"触屏+语音助手"的初级阶段,用户体验差距明显。这里需要具体说一下这个差距有多大。拿座舱系统来讲,问界采用的华为鸿蒙系统,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各个应用间的协联性特别强——你可以无缝切换音乐、导航、通话,整个体验就像用高端智能手机一样流畅。反观奔驰宝马,虽然也配备了最新的车机系统,但内部逻辑还是相对封闭的,应用和应用之间的沟通不够紧密,用户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卡顿"感。在智能驾驶方面,差距明显。自主品牌已经广泛部署城市NOA——这意味着在城市复杂路况下,比如十字路口、环岛、掉头等场景,车都能自动完成操作。而奔驰宝马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目前还主要集中在高速场景,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能力严重不足。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是一个体验问题——用户在日常使用中,高速场景的使用频率其实不如城市场景高。
其次,电动化产品力不足。奔驰EQ系列、宝马i系列定价虚高,续航、充电速度、智能驾驶都比不过自主品牌30万价位的车型。这个结论听起来有点绝对,但数据说话。拿续航来说,奔驰EQE的最高续航标称是680公里,实际表现在550到600公里之间;宝马i4的最高续航是590公里,实际表现在450到500公里之间。而问界的最新车型,续航标称能到1000多公里(包括燃油续航),纯电续航也能做到700多公里;理想的最新车型,总续航能到2000多公里。当然,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澄清——问界和理想用的是混动方案,而不是纯电动。但从消费者的角度,这正是问题所在:奔驰宝马在纯电路线上苦心孤诣,但消费者愿意选择混动方案,既能享受电动化的智能座舱和低能耗,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充电速度方面也是一样的差距——自主品牌普遍配备快充,半小时能充到80%;奔驰宝马的快充虽然也支持,但实际充电体验还是不如自主品牌顺畅。
渠道服务跟不上变化。这个问题经常被忽视,但其实影响很大。有经销商透露,奔驰宝马部分4S店为了清库存,把燃油车和电动车混着卖,销售培训没跟上,用户问"电动车和燃油车保养区别",销售都答不上来。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其实反映的是一个现象——很多传统豪华品牌的4S店,销售团队主要是在燃油车时代成长起来的,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还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反观自主品牌,问界、理想的销售都经过专业培训,用户体验自然好。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这一点:问界的销售在介绍城市NOA的时候,能非常详细地解释这项功能在哪些场景下能用、在哪些场景下不能用、安全边界在哪里;而奔驰宝马的销售,往往就是简单地说"我们也有自适应巡航",完全没有理解到两者的本质差异。这种差距看起来很小,但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对用户购买决策产生很大影响。
网友吵翻了!这些问题,到底谁对谁错?
这事儿在网上讨论挺热闹,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看看双方各有什么理由站。
第一个争议是"BBA是不是彻底被自主品牌比下去了?"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答案其实挺复杂的。还没那么夸张。奔驰在百万级及以上豪华车细分市场(S级、G级、迈巴赫)还是稳的,宝马7系、X7也有忠实用户。这些产品的销量虽然不大,但利润率非常高,而且这个市场几乎没有自主品牌的身影——没有人会去花150万买一个国产SUV,对吧?
所以从整个豪华车市场来看,BBA在顶端的地位还是稳固的。但问题在于,这个顶端市场的容量有限,只能维持BBA的利润,却维持不了增长。发生变化的是30到50万这个大众豪华市场——这块市场原本是BBA的天下,现在被自主品牌"卷"得很惨,这块市场份额正在快速流失。有个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2023年,BBA在30到50万这个价位的市场份额是65%;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45%左右。这才是值得BBA担忧的地方。
第二个争议是"豪华车电动化是不是伪命题?用户宁愿买问界也不买奔驰宝马?"这个问题触及的是电动化的本质。
不是伪命题,是产品力不行。
数据说话:问界M9月销过万,理想L系列月销2到3万,说明用户不是不买30万以上的电动车(严格来说是混动车),是不买"没做好智能化"的豪华电动车。这里有个重要的区别需要澄清——问界和理想卖的主要是混动车,不是纯电动车。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消费者已经用选票说明了自己的倾向。他们不关心你用的是纯电还是混动,他们关心的是这台车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足够的续航、需要足够的智能化、需要足够的舒适性。奔驰宝马如果能在续航、智驾、车机上赶上自主品牌,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他们现在没有做到,而且从研发周期来看,至少还需要2到3年才能追上。
第三个争议是"接下来奔驰宝马能翻身吗?"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市场的格局。
难,但有机会。
据说奔驰2025年底要推全新EQE轿车,换装自研电池,续航能到700公里,价格还比现款低。这如果成真,确实能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宝马也在加速推出Neue Klasse纯电平台车型,这个平台采用最新的三元锂电池和800V充电架构,续航和充电速度都能到业界领先水平。从纸面参数来看,这些新产品确实有竞争力。但问题是,市场不会等太久。自主品牌的迭代速度太快了,等奔驰宝马的新产品推出来的时候,问界、理想、华为问界什么的,又推出了新一代产品。这就形成了一种"追不上"的局面——你一步步往前走,但别人的步子大。而且这里还有个心理层面的问题:消费者一旦形成了"奔驰宝马电动车不行"的认知,再想扭转这个认知就太难了。需要不止一款爆款产品,需要持续的、多款的成功案例,才能慢慢改变这种认知。
从技术角度看,奔驰宝马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他们的技术底蕴还在。他们可以在电池管理、热管理、充电技术这些方向上发力,弯道超车。但从执行角度看,他们的决策流程太长、响应速度太慢,这恰恰是最致命的。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自主品牌从决定上新一个功能到推送给用户,可能只需要两个月;而奔驰宝马从决定到实现,往往需要一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谈翻身还言之过早。
豪华品牌的"中国劫",才刚刚开始
奔驰宝马这波第三季度较量,表面是数字涨跌,实则是中国汽车市场"新旧势力交替"的缩影。这个变化的深度,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深。
工信部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自主品牌已经占据了智能电动化的先发优势,豪华品牌如果还抱着"品牌溢价"的老思路,恐怕要被时代抛弃。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60%,而在这个新赛道上,自主品牌已经建立了技术、供应链、用户体验等多维度的优势。如果BBA再不加快步伐,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
对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好事:以前豪华车"高高在上",现在为了抢用户,技术、服务、价格都在卷。
你想要好用的智能座舱?
各家都在比拼。
你想要强劲的性能?
各家都在卷参数。
你想要实惠的价格?
各家都在降价促销。
消费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用少的钱,能买到好的车。这种良性竞争,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至于未来谁赢?
我看啊,不是看谁口号喊得响,是看谁能把"豪华"和"智能化"揉到产品里。毕竟,用户买的不是车标,是一台"开着舒服、智能领先、用着省心"的好车。从现在的趋势看,这个竞争的胜负手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力,能否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化和混动化产品;二是服务体系,能否让用户在购买、使用、维护的全流程都感到满意;三是品牌信任,能否通过一系列举措赢回消费者的信心。
现在的问题是,奔驰宝马在这三个方面都还有不少短板。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机会。一个品牌积累百年的底蕴不会说消失就消失,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记忆也不会一下子被抹去。是他们接下来的行动。如果能在2025到2026年这两年里,推出2到3款有竞争力的电动化产品,建立起良好的服务口碑,那么他们还有翻身的机会。但如果继续按部就班,那么被边缘化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场"新旧势力"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