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美被判17亿赔偿!Autopilot特大事故,车企和车主都承担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最近,一则关于特斯拉的新闻刷爆了汽车圈——因为一起涉及Autopilot的致命事故,特斯拉被美国法院判赔17.5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足够买几百辆Model S,甚至抵得上特斯拉一个季度净利润的五分之一。

特斯拉在美被判17亿赔偿!Autopilot特大事故,车企和车主都承担-有驾

但比赔偿金额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起案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当车企把“自动驾驶”吹得天花乱坠,而车主又过度依赖技术时,悲剧往往就在一瞬间发生。

一场本可避免的车祸,两个家庭的破碎

时间回到2019年4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条普通街道上,一辆Model S以接近100公里/小时的速度闯过红灯,径直撞上了一辆雪佛兰SUV。

事故导致一名22岁的年轻女孩当场死亡,她的男友重伤,全身多处骨折,心理创伤至今未愈。

事后调查发现,当时Model S的车主正在低头捡掉落的手机,而车辆正处于Autopilot(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控制下。

按理说,Autopilot应该能识别红灯和停止标志,但现实是,它并没有做出任何减速或刹车的动作。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后来辩称,车主当时不仅没看路,还踩着油门,导致系统失效。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这车主也太不负责任了吧?”确实,开车分神是大忌,但问题真的只出在车主身上吗?

特斯拉在美被判17亿赔偿!Autopilot特大事故,车企和车主都承担-有驾

车企的“免责声明”VS车主的“侥幸心理”

特斯拉的官方回应很明确:Autopilot只是辅助驾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车主应该随时准备接管。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仔细想想,特斯拉的宣传真的没责任吗?

打开特斯拉官网,Autopilot被描述为“比人类驾驶更安全”,马斯克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领先行业。

这种话术,很容易让普通消费者产生误解——尤其是那些刚提车的新车主,看着中控大屏上炫酷的自动驾驶演示,难免会想:“这车是不是真的能自己开?”

于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出现了:很多车主明知辅助驾驶有局限,但还是忍不住想“试试看”。

比如,在高速上打开Autopilot后偷偷刷手机,或者在市区路段短暂放手让系统自己转弯。

这种侥幸心理,某种程度上是被车企的过度宣传“惯”出来的。

17.5亿赔偿的背后:责任到底怎么分?

这次判决最引人注目的,不仅是天价赔偿,更是责任划分的争议。

特斯拉在美被判17亿赔偿!Autopilot特大事故,车企和车主都承担-有驾

法院认定,特斯拉和车主都有责任,但比例不同:车主承担三分之二,特斯拉承担三分之一。

按理说,车主分心驾驶是主因,但为什么特斯拉也要赔钱?关键在于两点:

1.系统设计缺陷:Autopilot本应在非高速路段限制使用,但特斯拉并未严格设置地理围栏,导致车主在复杂城市道路也能开启。

2.宣传误导:特斯拉一直强调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却未充分告知用户系统的局限性,导致车主过度信任技术。

更让特斯拉头疼的是,这起案件可能成为“判例”。

以后但凡涉及Autopilot的事故,车主和受害者家属都可以援引这次判决,要求特斯拉担责。

这对特斯拉来说,无疑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刀。

特斯拉在美被判17亿赔偿!Autopilot特大事故,车企和车主都承担-有驾

买车人的小心思:技术越先进,责任越模糊?

现在的新车,尤其是电动车,哪个不是把“智能驾驶”当卖点?

车企拼命宣传“解放双手”“自动泊车”,消费者也乐得为这些功能买单。

但很多人没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自动驾驶出事,到底算谁的?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刚买了一辆带高阶辅助驾驶的车,销售告诉你“这车能自己开”,你信了;结果某天系统误判,撞了人,法院却判你“未尽到监管责任”。

这时候,你心里会不会憋屈?

这就是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尴尬——车企把功能吹得越神,车主的心理预期就越高;可一旦出事,车企又马上甩锅:“这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你得自己盯着。”这种矛盾,让消费者成了“小白鼠”。

行业的集体难题:智能驾驶的信任危机

特斯拉的困境,其实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无论是蔚来的NOP、小鹏的NGP,还是奔驰的Drive Pilot,都在面临同样的质疑:系统到底有多可靠?

特斯拉在美被判17亿赔偿!Autopilot特大事故,车企和车主都承担-有驾

车企的宣传是否夸大?

今年4月,国内某车企的辅助驾驶事故后,监管部门迅速出手,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等模糊词汇,改用更严谨的“辅助驾驶”。

甚至驾校也在考虑,未来是否要把辅助驾驶的操作规范纳入考试内容。

这些变化说明,行业开始意识到:技术可以激进,但安全不能儿戏。

车企有责任明确告知用户“系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不是用华丽的广告词掩盖风险。

写在最后:技术是工具,人才是主宰

回到这起事故,最令人痛心的不是17.5亿的赔偿,而是一条22岁的生命永远逝去。

无论是车主的分心,还是Autopilot的失效,本质上都是对技术的盲目信任。

买车时,我们总希望科技能带来便利,但别忘了:再智能的车,也只是工具。

真正的安全,始终掌握在握住方向盘的那个人手里。

下次当你 tempted 想依赖自动驾驶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系统突然失灵,我准备好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