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这句老话放在瞬息万变的汽车产业,似乎格外应景。
长城汽车高管李瑞峰一番言论,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在业内激起不小涟漪。
简单说,长城誓不涉足增程技术,坚信自家Hi4技术才是未来方向。
这情景,颇像班里学霸对着成绩平平的同学说:“我才不抄你的,我的解法才够硬核!”
故事起源于上海车展,李瑞峰接受媒体访问时,再次亮明长城汽车对增程技术的“零容忍”态度。
他认为,长城的产品能赋予用户极致体验,那种“半吊子”增程技术,完全没必要。
话音刚落,舆论场立刻炸锅。
要知道,当下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可是炙手可热,不少车企借此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长城汽车这份近乎偏执的坚持,究竟源于何处?它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谜底在于,长城汽车将未来押注在Hi4技术体系上。
他们坚信,通过对发动机热效率、变速箱传动效率、电机功率密度等核心性能的深度优化,Hi4能拿出一套更具优势的混动解决方案。
据悉,Hi4体系囊括多种混动技术方案,可覆盖轿车、SUV乃至商用车,精确匹配各类使用场景。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套“从头到脚”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
这不禁让人想到几年前手机圈的“芯片大战”。
有的厂商倾向直接采用高通的成熟方案,省时省力,性能也稳定;另一些厂商则不惜血本,也要打造属于自己的芯片,尽管过程艰辛,一旦成功,便能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长城汽车,似乎也想成为汽车界的“硬骨头”。
然而,现实情况摆在眼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海外品牌新能源车型如潮水般涌入,购车补贴政策也面临退坡,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正面交锋迫在眉睫。
长城汽车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长城汽车如何破局?
他们的策略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追求更具含金量的市场占有率。
具体措施是,依托Hi4技术体系,推动旗下各品牌全面向新能源转型。
魏牌全面电动化,哈弗猛龙、枭龙依靠Hi4-T技术实现新能源化,欧拉专注于纯电动领域,坦克则搭载Hi4-T、Hi4-Z技术,长城皮卡推出越野混动皮卡山海炮Hi4-T,重卡则由Hi4-G技术加持。
如此看来,长城汽车的布局颇具章法。
问题随之浮现。增程式混动真的毫无价值可言吗?众多车企纷纷入局,难道都是误判?
不可否认,增程式混动具备显著优点。
结构相对简单,制造成本可控,同时能够有效缓解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
在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的地区,增程式混动无疑是更现实的选择。
例如,理想汽车便凭借增程式混动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成功突围,销量与口碑双丰收。
这充分证明,增程式混动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长城汽车为何对增程式混动如此排斥?
原因可能有很多。
或许,长城汽车对其Hi4技术信心十足,认为其能带来更出色的驾驶体验与卓越性能。
又或者,长城汽车坚信,增程式混动终究只是过渡方案,纯电动汽车才是最终归宿。
但风险在于,未来走向充满变数,无人能够准确预测。
若增程式混动持续走俏,而长城汽车的Hi4技术未能取得预期突破,岂不是要陷入被动?
值得肯定的是,长城汽车并非毫无准备。
它拥有覆盖汽油、柴油、混动、插电混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方位布局。
这意味着,即使增程式混动成为市场主流,长城汽车也能迅速调整,灵活应对。
不仅如此,长城汽车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他们发布了“ONE GWM”全球战略,整合旗下各品牌资源,协同出海。
他们计划根据不同市场的特性与需求,将国内最新车型快速推向全球。
长城汽车的战略布局,更像是在下一盘大棋。
既有对自身技术的坚定信念,也有对市场变化的充分预判与灵活应对。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长城汽车的“另辟蹊径”?
或许,更应该以开放的姿态看待。
技术路线的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关键在于是否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契合。
长城汽车坚持自己的选择,值得尊重。
同时,也要保持对市场的高度敏感,适时调整策略。
毕竟,在充满变革的汽车产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谁能率先适应变化,谁才能赢得未来。
对于长城汽车而言,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它能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功突围,甚至成为行业领军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