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销售经理张涛盯着4月的业绩报表苦笑,整个华南区23家4S店,总共卖出109台车,平均单店月销不足5台。 一位老销售私下抱怨:“现在卖煎饼果子都比卖美系车赚钱”。 这种挣扎背后,是美系品牌集体失语的残酷现实:2025年1-4月,别克、福特、凯迪拉克、雪佛兰和林肯五大品牌中,仅别克月均销量突破3万辆,其余品牌最高仅0.97万辆,雪佛兰甚至月均仅1000余辆。
当其他品牌展厅人潮涌动时,美系车经销商却在经历刺骨的寒冬。 十年前叱咤风云的福克斯、君威、科鲁兹,如今在销量榜上踪迹难寻。 2024年,美系车在中国市场总销量仅140.1万辆,同比暴跌18%,其中特斯拉独占65.7万辆。 若剔除这家电动车企,传统美系品牌的溃败更显惊心——别克GL8销量骤降41.7%,君威下滑30%,雪佛兰科鲁泽暴跌64.8%。
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品牌并非输在“硬实力”。 拆解昂科威Plus的底盘,前悬铝合金控制臂的用料远超同级日德系车型常见的单层冲压钢,液压衬套的滤震效能也碾压橡胶衬套。 凯迪拉克CT6车内那片薄如蝉翼的实木饰板,需经德国诺维集团12道精密工序,厚度严格控制在1毫米内;Opus半苯胺真皮座椅选用全球产量仅1%的顶级原皮。
但精工细作敌不过时代洪流。 某美系品牌工程师透露,其主力车型竟沿用十年前的平台技术,电源线束比竞品短17厘米,只为省几元成本,却彻底堵死后续升级空间。 更致命的是智能化短板:测试显示某美系SUV车机启动需37秒,语音识别准确率仅75%,而国产竞品已实现秒级响应和98%精准度。 年轻消费者坐进驾驶舱,面对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和小尺寸屏幕,转身就走向了搭载三联屏的自主品牌展厅。
售后环节的痛点加速了用户逃离。 某车主购入福特车型刚过保,涡轮增压器即出现异响,4S店轻描淡写称“正常磨合”;别克君威车主两年内被迫更换两次变速箱,维修顾问却坚持解释为“合理现象”。 更让消费者心寒的是零整比——单个前大灯总成售价过万,堪比半亩农田年收益,而自主品牌同部件价格仅其六成。
当德系车靠调校功底收割操控拥趸,日系车以低故障率锁定家庭用户,美系车却在豪华感与性价比的夹缝中迷失。 通用研发中心里白发工程师主导着技术路线,中国车企研发团队却充盈着90后面孔。 这种代际断层直接体现在产品上:特斯拉用中控大屏重构交互逻辑时,传统美系车还在争论实体按键的排布方案。
市场不会为情怀买单。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美系车对本土化需求的漠视——拒绝为中国人加长轴距、忽略炎热气候下的座椅通风需求、用北美审美定义东方豪华。 当德系品牌为中国市场加长轴距,日系车企定制小排量引擎时,美系车仍固执地搬运全球车型。 这份坚持,最终化作销量榜上刺眼的负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