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航班,一座城的温度
那天我成了航班的终点。唯一的目的地乘客。从深圳到于田,八小时航程,两次起降。当广播念出我名字时,周围目光聚拢过来。地勤大姐像守护珍稀物种。她反复确认我的行程单。眼神里写着不可思议。
于田万方机场。这个2020年底通航的边疆空港。每天迎来送往的航班不多。但每条航线都承载着特殊使命。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连接边疆与内地的血脉。
大姐给我倒了热水。叮嘱别误了续程。她说话时手指向值机柜台。那里贴着新航线时刻表。深圳—乌鲁木齐—于田。每日一班。波音737执飞。窗外停机坪上。那架紫涂装的乌鲁木齐航空班机。正是带我来的铁鸟。
这个下午。整座航站楼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我数了数。候机厅只有十二排座椅。但电子屏滚动显示着十座城市的名字。上海、北京、广州、重庆……这些航线像毛细血管。将祖国最西端与东南沿海紧密相连。
想起登机前查过的资料。于田机场按年吞吐量18万人次设计。如今通航城市已达十个。每周起降超过十六架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出行的便利。是经济发展的脉搏。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见证。
地勤大姐终于放心让我登机。她挥手道别的样子。像送别远行的亲人。这种被郑重对待的感觉。在超大机场早已消失。但在边疆小城。它依然鲜活地存在着。
飞行途中翻开杂志。读到于田机场建设历程。三十个国家重大机场项目之一。从立项到通航仅用数年。此刻舷窗外。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暮色中泛着金光。而机舱内。乘客们安静地翻着报纸。这平凡的画面。正是无数人努力守护的日常。
当航班成为日常。当远方不再遥远。我们终于懂得。每座机场都不只是起点终点。它是无数人生的交汇点。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于田如此。深圳如此。每个被航线连接的地方都如此。
落地时收到航空公司短信。提醒回程航班时间。看着屏幕上的时刻表。突然理解了大姐的紧张。在这条刚满周岁的航线上。每个乘客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因为每次起降。都在书写新的历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