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的汽车市场,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只要你上街转一转,就能明显感觉到,路上的新车,尤其是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是越来越多了。
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从一月到八月,咱们国家生产和销售的汽车双双突破了2100万辆,这个数字不仅听着就挺吓人,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说明咱们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提升,汽车这个大件商品,依然是很多人家庭计划里的重头戏。
在这片繁荣的景象里,新能源汽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短短八个月,新能源车的产销量就已经接近一千万辆,增长速度超过了百分之三十六。
更关键的是,现在市面上每卖出十辆新车,就有差不多五辆是新能源车,这个比例已经快要占据半壁江山了。
这股绿色旋风不只在国内刮,还吹向了全世界。
我们的汽车出口量也大幅增长,特别是新能源车,出口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87.3%,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凭借着技术和性价比,正在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然而,就在这片叫好又叫座的欢呼声中,如果你仔细去看那些汽车公司发布的上半年财务报告,就会发现一个有点矛盾的现象。
几乎每家公司的老板都在提两个词:“价格压力”和“行业内卷”。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车卖得虽然多,但钱却越来越难赚了。
大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降价促销,你降八千,我就降一万,甚至还送各种大礼包。
这种激烈的竞争,导致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年初的4.2%一路下滑到了3.5%。
这就好比开饭馆,虽然顾客盈门,天天排队,但因为菜价一降再降,忙活大半年,最后算算账,发现利润薄得像纸一样。
所有汽车厂商,都在销量增长的喜悦和利润空间被压缩的痛苦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衡点。
那么,在这场既热闹又残酷的市场竞争里,到底谁是真正的大赢家呢?
咱们来看看上半年的成绩单。
要说谁的车卖得最多,那毫无疑问是比亚迪。
它在上半年卖出了超过214万辆车,这个成绩不仅让它稳稳地坐在了国内市场的头把交椅上,还成功地挤进了全球汽车销量的前十名,这对于一个中国品牌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营收方面,比亚迪同样是一骑绝尘,上半年收入超过37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两成,是当之无愧的“双料冠军”。
当然,卖得多、收入高,不一定代表最能赚钱。
净利润才是衡量一家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硬指标。
在这方面,比亚迪依然以155亿元的净利润遥遥领先,体量上是绝对的王者。
但市场里还有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那就是赛力斯。
虽然它的净利润总额是29.41亿元,远不及比亚迪,但它的同比增长率却高达81%,是所有上市车企里增长最快的,堪称“利润增长明星”。
这就让人好奇了,在大家普遍感觉赚钱难的大环境下,比亚迪和赛力斯这两家公司,究竟是靠什么独门秘诀,一个赚到了最多的钱,一个实现了最快的增长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比亚迪。
它之所以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率先实现销量和利润的双丰收,主要靠的是两大法宝。
第一个法宝,就是对技术研发不计成本的疯狂投入。
在很多企业还在犹豫研发投入会不会影响短期利润的时候,比亚迪在上半年就砸了将近309亿元搞研发。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笔钱比它同期赚到的155亿净利润还要多出一倍,甚至超过了吉利、上汽、长城这几家大厂研发投入的总和。
这种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领先。
比如,它最新的第五代混动技术,能让一辆车的油耗降低到百公里2.6升,比很多摩托车都省油;它的闪充技术,号称充电五分钟就能跑四百公里,大大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更厉害的是,比亚迪率先把一些过去只在高端车上才有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应用到了十万元级别的家用车上,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比亚迪的第二个,也是更核心的法宝,是它建立了一套“从头到尾自己干”的垂直整合供应链体系。
从最上游开采电池用的锂矿,到中游生产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这些核心零部件,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比亚迪几乎把所有关键环节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
举个例子,一个后轮转向器,如果向外采购,成本很高,但比亚迪自己研发自己生产,成本能降低一半以上。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比亚迪才敢在价格战中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在不断降价的同时,还能保持住大约20%的可观毛利率。
当别的车企在降价中“流血”时,比亚迪依然能稳稳地赚钱。
而赛力斯则为其他还在亏损中挣扎的造车新势力,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成功范本,那就是选择与科技巨头深度合作,坚定地走高端路线。
赛力斯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华为。
通过与华为联合打造“问界”品牌,赛力斯精准地抓住了汽车智能化和高端化的市场趋势。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支持,而是深入到了股权层面的深度绑定。
上半年,问界系列的高端车型,比如问界M7和M9,销量非常好,直接带动赛力斯实现了近20万辆的销量和624亿元的营收。
因为卖的是高端车,单车利润自然就高,这使得它的毛利率一路攀升到了惊人的28.93%,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以高毛利率著称的理想汽车和行业龙头比亚迪。
这正是它净利润能够实现爆炸式增长的最核心原因。
当然,赛力斯也并没有完全依赖华为,它自己也在同步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打造自己的技术平台,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无论是比亚迪走的“技术为王、自给自足”的道路,还是赛力斯走的“强强联合、主攻高端”的道路,它们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并想尽办法控制成本,最终实现盈利。
中国的汽车市场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一时的领先并不代表最终的胜利。
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建立起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笑到最后。
而这些中国企业的成功探索,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强大的活力与未来。
全部评论 (0)